昨日午後市區氣溫高達攝氏34度,北市盆地地形、住宅密集加上大量交通運具排放的二氧化碳,每到夏季整座城市宛如蒸籠,台北市都市發展局長丁育群表示,未來市區有大型基地開發前,應做「風洞實驗」,有助降低熱島效應。
丁育群昨日就「台灣都市空間的水與綠美學實踐」為題,於台北市立美術館發表演說。他表示,風、火、水、山、林是都市再生的5大元素,北市夏季酷熱難耐,南區熱島效應比多山的北區還嚴重,要讓都市氣候降溫,應從改變建築物四周的風場環境著手,也較能達成節能減碳的目標。
他舉例,台電大樓完工後,行人路過該建物時總會感受到一陣強風襲來,此即「風洞效應」,又稱為「瑪麗蓮夢露效應」,是高層建築物間產生氣流漩渦所形成,還有女性稱不敢穿裙子經過台電附近。將氣流引導到地面形成微風,搭配植栽、提高綠復率、增加開放空間等,可讓風速加快,對降低熱島效應有一定的幫助。
鄰國日本、南韓都有多件都市河川再開發的成功案例,如何讓北市成為親水的城市,也是市府重要都市發展政策。
丁育群指出,北市水都性格強烈,是由水與河蘊育的城市,但如今市民想要親近河川,卻必須先跨越馬路、安全島、堤防好幾道關卡;此外,河岸的景觀也有再改造的空間,日昨他首次搭乘藍色公路從大稻程到關渡碼頭,發現「北縣的景色、夜間照明都比北市好看」,市府也擬定環河北路空中花園、環河南路綠色大堤、洛陽停車場周邊環境改善計畫,期望從都市內部將人直接引導至河堤,「這才是真正以人為優先的城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