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12月 17, 2008

雙東排灣族反核 大武會師

屏東、台東近400名排灣族人,昨天在台東縣大武鄉誓師,反對核廢料處置場設在排灣族人的傳統領域內。
相片╱警方提供

屏東、台東排灣族部分反核人士合組「排灣族反核聯盟」,昨天在台東縣大武鄉會師,反對台電在達仁鄉設置核廢料處置場;台電則以國外為例,強調核廢料未必危及安全,做得好還能促進地方觀光。

排灣族反核聯盟人士指出,台電公布全台3處核廢料最終處置場,分別是屏東縣牡丹鄉、台東縣達仁鄉及澎湖縣望安鄉,其中前2處是排灣族人居住地,是族人傳統領域,長期以來大部分傳統領域已經被政府占用,「現在還要把核廢料丟給我們,真的太超過」。

他們說,傳統領域中有舊部落的遺址,是珍貴的文化遺產,一旦成為核廢料處置場,不僅危及居民健康,還會破壞文化遺產,政府以50億回饋金誘惑地方政府、以各種說法欺騙人民,卻罔顧文化遺產的重要性。

反核人士強調,失去傳統領域,未來族群的延續發展會更困難,而且南迴一向是旅客眼中最潔淨的觀光海岸,一旦設置處置場,將直接衝擊觀光產業及生態環境,他們堅決反對政府以核廢料汙染排灣族人的土地。

台電台東區服務處表示,目前台灣最終處置場的技術相當成熟,有能力建造安全的處置場,其實並不像外界想得那麼可怕。自1952年英國設置第1個最終處置場以來,目前全世界各先進國家共設置79座低放射性廢棄物最終處置場,從未發生汙染環境或影響海洋生態事件。傳言俄羅斯烏拉山爆炸事件,是因高放射性廢棄物引發,與台灣進行的低放射性處置場完全不同。

以日本為例,15年前在青森縣設置低放射性廢棄物最終處置場,但青森蘋果年產量超過42萬公噸,魚、貝、螃蟹、水產行銷全球,另每年光是8月傳統祭典,就吸引超過300萬觀光人潮;韓國3年前在釜山設置處置場,反而帶動了地價飛漲及人口遷入,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再以台東蘭嶼近5年的資料顯示,參訪蘭嶼鄉及貯存場人數並未減少,近年因縣政府、觀光局大力宣傳飛魚季,觀光人數愈來愈多。

【2008/12/07 聯合報】

星期二, 12月 16, 2008

洛杉磯塞車問題 全美最慘

洛杉磯的交通擁塞及空氣污染和好萊塢的地標一樣出名,高速公路塞車日益嚴重,又欠缺便捷的大眾運輸系統,使得洛城幾乎無時無刻處於交通尖峰期。如何解決交通問題成為執政當局最嚴厲的挑戰。

洛杉磯是全美塞車最嚴重的城市,根據運輸研究權威德州交通機構(TTI)統計,洛杉磯每年因交通打結誤點4.9億小時、浪費汽油3.84億加侖、生產力損失93億美元,環境和社會成本尚未計入。

洛杉磯都會交通局(Lamta)理事弗雷明說,洛杉磯車滿為患,,「沒有一個簡單的解決方案,必須多管齊下」。Lamta的轄區廣達1,433平方哩,居民超過1,000萬人。

最近洛郡已採取許多「簡單」的作法來改善交通,例如紅綠燈號誌連線、高速公路匝道收費,以及高承載管制。

國際政策機構蘭德公司(Rand)主管瓦克斯認為,開徵塞車費和提高停車費用等短期措施,可能收效較快,他說:「收費是減少塞車唯一可行的選擇,且馬上見效。」

【2008/12/01 經濟日報】

星期五, 12月 12, 2008

城市角落》柏林4╱柏林嬰兒潮

Prenzlauer Berg據說是全德生育率最高的區域,我住了三年,在咖啡館讀雜誌、在街上踩初雪,總會見到時尚的年輕爸媽,推著娃娃車來去。在沒電梯的地鐵出口,我幫過上百個媽媽把娃娃車抬到地面上去。

朋友說,住在這裡,沒生一兩個嬰兒來當上街的配件,時尚感似乎打個折扣。有一次我幫韓國朋友推娃娃車,迎面而來的那些年輕父母突然都用微笑迎接我,那是短暫的燦爛肯定:「原來你也是我們的一分子!」

有人說,是這邊的水質作祟,喝了生產力暴增。有人說,流行這事凶猛,街坊鄰居都生了,你不弄出幾條人命來還真趕不上城市的節奏。

今年三月我搬了家,不過三站地鐵的距離,夜半不再有嬰兒哭鬧穿牆,街上很少見到嬰兒車。搬家,讓我告別了柏林嬰兒潮。

【2008/11/12 聯合報】

台北學系列之2》圓環滄桑

圓環一度遭到回祿之災,似乎預知圓環的滅亡命運。
李清志╱攝影
每次走過改建後的圓環,我都會傷感起來。把富有歷史鄉愁的地方,改建成目前現代化的粗糙建築,真是都市更新的負面教材。

我在世界各國旅行時,看到不同的國家,在老區從事古蹟復建,一定都要維持原有的風貌;圓環原本的圓形隔間,富有歷史記憶的情趣,即使用新的建材,也應當做出原來的特色。

圓環在我童年的六十年代,是最風華興盛的時期,而我因為阿公的關係,也對圓環一帶留下了許多深刻的記憶。我所知道的圓環,早於我的年齡,都是來自阿公的講古。阿公告訴我,在日據時代,圓環曾經是一片魚池,日本人填上了土壤,種植樹木,圓環變成公園。後來吸引了一些流動的小吃攤販聚集在此,一直到台灣光復之前,圓環仍是公園。二次大戰中,日本人還在公園中挖了防空洞。

光復後,在此聚集的流動攤販,先是用公園的樹當支柱,搭起有蓋的竹棚,後來索性把樹木砍掉,公園慢慢變成市場。至於為什麼圓環會是圓形的呢?並非有誰設計,而是第一家搭建木屋的店家,將外牆搭成了圓形,後來的人都起而效法,最後就形成一個大圓弧。

圓環的位置很特別,剛好在六條馬路交叉的圓圈之中,本來就是車水馬龍、人來人往之處,再加上光復後到六十年代,圓環附近的中山北路是台北吃喝玩樂的高級地段,因此圓環所在的建成區,也就成為台北夜生活的中心。

台北的胃

圓環充滿了後車站的都市文化。
李清志╱攝影
尤其是六十年代前後,圓環成為台北最熱鬧的夜生活飲食的心臟,營業至凌晨三點的圓環,可說是個不夜城。我曾在某些周末晚上,和阿公、阿嬤、阿姨到圓環逛小吃,還記得那種熱騰騰的都市活力,每個小吃攤都在吆喝,客人往往不會立即選定吃哪家,而會一家一家巡,店主大聲喊著「進來坐人客」。選定後坐下的客人,也通常不會在一家就吃飽喝足,總會留一些胃口再多吃兩三家,這才是真正的續攤,每個人在此都獲得簡單實在的口腹滿足。

圓環是台北市的胃,包容了台北市民對各種美食的渴望。圓環內有九十七個攤位,全盛時期有五十多家攤販(生意好的攤販,一家就會有兩三個攤位),都各具特色,其中有些還成為圓環內的名店。基本上判斷哪一家是名店,只要往攤子前一站就了然於心。名店一定生意興隆,而客人都很有耐心,一定會等到自己想吃的店家騰出了空位。

我和阿公、阿嬤吃了好些年,長大後才知道我們常吃的那幾家,可說是名店中的名店。像有一家完全沒招牌,只有在天花板上吊掛著幾隻粽子上寫著「萬福號」,這家的特色是廈門式潤餅。阿嬤是廈門人,平常清明、寒食一定會在家做潤餅會(後來我才知道這是南部習俗,北部人是尾牙才做)。做潤餅會很花工夫,動輒要準備十幾樣至數十樣的菜色,平常自然不做,但阿嬤愛吃潤餅,因此去圓環,總要跟萬福號買潤餅嘗嘗。據說當年全省各地不少賣潤餅的人,會前來萬福號偷學手藝。萬福號的菜色有十幾樣,不像現在賣潤餅的常常五、六樣就濫竽充數,吃來真不是味道。

有一家在天花板上掛著乾魚翅的是「三元號」,以魚翅肉羹、滷肉飯、鳥蛋湯出名。我第一次吃魚翅就在三元號;鳥蛋湯,我也特別記得,因為奇特。三元號的特色在於湯汁鮮腴,不像現在的商家猛放味精,當年強調的都是湯頭要純正。

阿公特別喜歡叫「龍鳳」的小吃,有五香肉捲、肉粥、四神豬腸湯。阿公喜歡叫上一瓶紅露酒或保力達B配維大力,佐炸得酥脆的肉捲吃。我現在仍記得,或說可以在記憶中聞到,這兩種酒奇怪的顏色與味道。

我喜歡的小吃是「順發號」的蚵仔煎,特別大粒、新鮮的蚵仔,吃來一點都不腥,番薯粉很Q,粉紅的醬汁沾料特別好吃。這也是林語堂喜歡的圓環小吃,只可惜我不曾與他相遇於此。

夏天的時候,吃完小吃後,會去清心涼快的冰果室坐坐。我除了吃麥角紅豆牛奶冰外,一定會叫一瓶蘆筍汁。那個年代是台灣白蘆筍外銷的黃金時期,我一直相信阿嬤說的蘆筍汁可以降火的說法。但小孩的我,也沒什麼火要降,只是喜歡蘆筍汁中一種奇特的濃香。阿嬤常叫的是黑松沙士,店家會送來一小碟鹽,阿嬤會在水杯中放鹽,再倒入沙士。這樣的喝法,據說可以防夏暑,不知是不是真的?

夜市一夕變色

圓環的小吃生意,後來延伸到四周,尤其是寧夏路上,形成了日後到今日的寧夏夜市。當時寧夏路上有一家第一劇場,旁邊的「第一沙茶火鍋」,是我生平第一次吃汕頭沙茶火鍋的地方,這是阿姨最喜歡的店。有時我會和阿姨單獨前往,在冬天的晚上,兩個人一個鍋,燙著滾熱的牛肉、魚餃、魚丸,然後沾上冰冷的生雞蛋沙茶醬,那種喉頭又冰又熱的感受,現在回想起來仍無比清晰。

圓環沒落後,寧夏夜市成為我最喜歡的台北夜市所在。這裡不少店家仍保持著早期小吃的講究作風,口味絕不會太粗,不會太油,味精也不會亂放。有一家賣赤肉豬肝湯的,永遠在大鍋中現燙一兩碗粉嫩的豬肝和精肉,湯頭看似清淡,但滋味鮮醇,頗有「Consomme」(沒有油的清肉湯)之風。

本來寧夏夜市在兩排食攤之中有個散步道,可以悠悠閒閒地吃幾家,但不知何故,從去年起,掛了個字體醜不啦嘰的紅底黑字的布條,還配上醜兮兮的紅燈籠,上面寫著「寧夏觀光夜市」,從此之後,兩排食攤就縮成一塊,變得擁擠不堪,還闢了個車道,摩托車呼嘯而過,我看了心痛不已。這是誰應當負的責任呢?好好的一個富有特色的夜市,如今公權力一插手,反而失去了風味。現在的寧夏夜市,我已經不敢像從前一般,大肆跟來台的外國朋友介紹了。

有兩家在圓環夜市中的名店,在圓環旁的重慶北路上開了分店,一家是以魚翅肉羹、鳥蛋湯有名的三元號,另一家是原本賣五香肉捲、腳筋肉羹的「龍鳳」(現名「龍緣」,不是本店傳承,而是老師傅指導)。兩家的口味,如今都放了太多味精,吃時嘴不舒服,吃完後連脖子都不舒服。有一回,我在龍緣看煮四神湯的廚師,用湯匙勺起多匙味精放入湯裡,為什麼要這麼做呢?很簡單,因為根本沒熬足夠的大骨湯。但客人不是笨蛋,這種店現在有媒體報導,一時生意興隆,可是做不了太多老主顧的。

我偶爾和一些早年吃遍圓環的長輩聊天,這些知舊時味的人都會搖頭說越來越不想出外吃東西了。說以前賣五香雞捲的,不需在雞捲後紮個尾,因為肉紮得實,炸時不會鬆;因此一條雞捲的肉可以從頭包到尾平平的,不必扭兩個小屁股。還有以前的蚵仔麵線,根本不勾芡,會滑溜是因為湯汁濃加上麵線煨得夠,自然吃起來黏糊。但現在的麵線不耐煮,不敢煮久,湯汁也不夠濃,煮不出味,就用太白粉充數,吃起來自然不好吃。

舊時味還要有舊時手藝才行,現在有些老店以為只要頂著老招牌就夠了,而不知味的消費者也無法辨味,只對招牌趨之若鶩,還不如多憑自己的口舌去判斷。也許一家不知名的你家厝邊的小吃,比許多名店好吃多了;只怕這樣的小店一被介紹,客人一多,品質立刻走下坡。這常常是我這種大街小巷尋味的人,在介紹一些不錯的店家後,覺得自己又拿石頭砸自己的腳。

說來說去,飲食、小吃手藝不容易持久,這和我們日前的文化缺乏長線,不知永續發展的文化敬意有關。而只知炒作短線的社會價值,自然建立不了恆久的口味。

●「台北學」系列講座:劉維公主講〈異想時尚的台北生活〉,11月12日晚上七時於實踐大學(台北市大直街70號)L401階梯教室舉行。

【2008/11/10 聯合報】

城市角落》倫敦格勒

倫敦人大概不曾想過,現在他們的生活竟充滿了俄文。

「雜絲拂伊貼」、「伊希維尼貼」、「帕曉烏斯塔」、「雅涅茲那油」──為何俄語隨處可聞?在蘇聯解體國產私有化之際,不少暴斂豪奪之徒成了千億鉅富,帶著滾滾熱錢移居倫敦。全球排行第十一的石油大亨阿布拉莫維奇就是一例。他財產粗估一百九十億美元,移居倫敦後還買下切爾西足球隊當老闆。這些鉅賈出手驚人,倫敦房產也屢破紀錄而成寰宇豪宅之都。

對市儈的倫敦,這些新貴實在讓人無所適從。雖非每個俄人皆是富豪,但能在倫敦定居大概也非等閒。誰能知道,那地鐵裡操俄語的鄰座小姐,究竟財產幾許?不是財大氣粗就是莫測高深,聽著那複雜迷亂的神祕語言,倫敦人也只能無奈接受,大英首府竟成了「倫敦格勒」。

【2008/11/07 聯合報】

星期三, 12月 03, 2008

南、北新都 6年後誕生

內政部長廖了以昨天透露,內政部規畫的三都十五縣,「中都」將於民國九十九年實施,「南都」目前規畫將高雄縣市合併,「北都」則規畫整併台北縣市加基隆市,南、北兩都規畫在民國一百零三年實施。

廖了以也宣布,他絕不會參加台中縣市合併後的市長選舉。

台北縣長周錫瑋日前落淚向中央嗆聲,揚言若不能讓北縣就地升格,他將辭職明志;廖了以昨天表示,他將心比心,若台北縣民對於台北縣升格案有失望、期待落空,這種心情他能夠理解,但政策必須作全面考量。

外傳廖了以也可能投入台中縣市合併後的市長選舉,他昨天強調,「我很坦然,我已把自己放空」,他並宣布,「廖了以絕不會參加台中縣市合併後的市長選舉」,以避免不必要的猜想及誤解,影響升格案推動。

廖了以說,內政部可以協助北縣依「準直轄市」的現狀,爭取其在財政、層級應得到的權益。

但是依目前的規畫與馬蕭政見,如果目前讓北縣改制升格,未來還得再合併升格一次。

內政部民政司長黃麗馨表示,內政部已收到台北縣政府所送的「改制計畫書」,要求將台北縣升格為直轄市,內政部會將此計畫書送相關部會表達意見後,綜合各方意見再提報行政院決定。

為了配合台中縣市的合併升格案,內政部昨天也研修地方制度法,賦予縣市合併、直轄市併縣市的法源,並增列縣市改制計畫的提報資料與未來發展計畫。廖了以表示,「中都」形成後,對於未來推動南北兩都計畫是有幫助的。

【2008/11/01 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