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11月 30, 2008

熱門話題:「馬偕」先生 等待正名正音

  • 2008-11-26 中國時報 【賴佑哲╱花蓮市(前馬偕醫院主任)】

     十一月二十七日起,在國家戲劇院將有全球首映的英語歌劇,述說百多年前從加拿大遠渡重洋來台的馬偕先生紀事。因文字發音差異,尤其媒體或街頭巷尾已經對於「馬偕」的稱呼有兩種發音,很不和諧,實在有必要澄清訂正。

     百多年前的加拿大傳道師Dr. George Leslie Mackay來到台灣,入境用台語取名為「馬偕」(如北京話「媽該」之音),與原文(英文)發音接近。「馬」唸「媽」,是漢文的文言雅音,台語發音和「北京官話」都相近。然而「偕」的念法則有很大差別;「北京官話」唸「ㄐㄧㄝ」音,與台語及英語的發音都相去甚遠。希望「國語人」能將「偕」字使用在姓氏時,唸成「ㄍㄞ」(該),以符合原音。

     MacKay在原文其實是為「偕」(該)的兒子的意思。所以,馬偕博士有一子即稱「偕叡廉」牧師,淡江中學校也就是他創辦。台灣原住民--尤其平埔族,因為原來姓氏常被殖民者歧視,被迫改漢性;當年馬偕到葛瑪蘭傳福音,當地皈依教會的族人則感恩於他,遂自動要求取同姓,馬偕就給他們為姓「偕」(該),目前台灣姓「偕」也有數百人。「馬偕」在台灣及「偕」姓的由來,均源自於台灣對外來語的譯名。因此,特別呼籲各界尊重本土,尤其在廣播媒體使用時,不妨尊重這百年歷史的「馬偕」原名原音。

星期三, 11月 19, 2008

大溪老城區 爭取假日改徒步區

大溪鎮中山路老街的立面牌樓不輸和平路老街,老城區店家爭取周末假日也規畫成為行人徒步區。
記者劉愛生╱攝影

大溪鎮和平路老街周末假日改為行人徒步區後,人潮眾多,生意蒸蒸日上,一旁的中山路、中央路老街店家頻向大溪鎮長蘇文生反映,希望老城區居民同意後比照和平路老街,實施「周末假日改為行人徒步區」。

為讓大溪鎮老城區的中山路、中央路老街也能繁榮,老街形象商圈理事長莊森雄、福仁里長黃文正、興仁里長邱財榮等人昨天拜會鎮長蘇文生,表達兩條老街有意加入「行人徒步區」的意願,範圍是中央路李金興立面牌樓至和平路老街交叉口,中山路是整條老街加入,總計全長1200公尺。

蘇文生表示樂觀其成,希望兩里長能儘速召開會議,經兩條老街的多數住戶同意後即可實施,希望趕在明年元月實施。

【2008/11/12 聯合報】

廢棄物暗夜入侵 幸福城市蒙塵

龜山鄉風尾坑鄉間產業道路常遭外來不肖業者偷倒垃圾廢棄物或營建廢土,鄉公所十分頭痛。
記者曾增勳╱攝影

「天下雜誌」的幸福城市調查,桃園縣排名第六,但私底下,許多廢棄物卻利用暗夜大舉進犯縣內部分偏遠地區,汙染著我們的土地和河川,有些地區幾成濫倒樂園,讓稽查的環保局人員疲於奔命、鄰近居民覺得不幸福。

偏遠地區 濫倒嚴重

在濫倒的棄物中,涵蓋各種廢棄物,包括事業廢棄物如含重金屬的工業汙泥、有毒廢棄物、PC板、有毒廢水以及營建廢土、紡織品廢料、垃圾等,來源有外縣市的偷倒,也有縣內業者濫倒。

石門水庫下游的大溪鎮月眉河堤尾因地處偏遠,交通不便,人煙稀少,是廢棄物濫倒天堂,廢棄物遭雨水浸濕、洗刷,廢水流入大漢溪,還有人暗夜燃燒,汙染月眉地區的環境。

汙泥廢土 堆積如山

龜山鄉的樂善村牛角坡山區產業道路、風尾坑舊垃圾場和台電變電所附近,地處偏遠,經常遭人亂倒營建剩餘土方、廢棄物,業者還破壞台電圍籬侵入偷倒40車的營建廢土,堆積如小山。

楊梅鎮也被不肖業者相中,郊區常遭大量棄置事業廢棄物或重金屬汙泥,鄰近湖口的上湖里、三湖里曾查獲滿山遍野的數萬噸廢土。

交叉掩護 抓不勝抓

另外,西濱快速公路蘆竹至觀音段高架橋位處偏僻,入夜後也成為業者的偷倒樂園,業者藉著夜色掩護偷倒,有些工程和事業廢棄物散發陣陣惡臭,村巡守隊加強夜間巡邏,仍難壓制囂張氣焰。

環保局、鄉鎮公所清潔隊和警方努力抓濫倒,環保局在平日晚上或假日白天,不定點攔檢載運營建土方、廢棄物車輛,在南崁溪河段上、中、下游四座橋上安裝監視器,由環保志工24小時監控可疑車輛,各清潔隊也投入,防止廢棄物入侵。

不過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各單位雖有斬獲,但漏網的更多,根據對抗濫倒業的經驗,濫倒可分為單兵突襲,也就是倒了就溜,很難抓,另一種則是集體闖關,濫倒車隊都裝有高科技設備和無線電,彼此交叉掩護,前方還派出小客車當「哨兵」,隨時通報路檢點、有警方巡邏的路段、時段,後方車隊接獲情報後,先在路邊等候,等前方喊出「安全」再上路,成功率很高。

守株待兔 嚴懲不法

其實只要各單位齊心,要反制濫倒並非不可能,因為濫倒多半在深夜到凌晨進行,笨重的大卡車不可能消失,常走的路線也不多,可以挑選幾個地點守株待兔,或在重要路段裝監視器,抓到就重罰法辦,持續嚴厲執行,才能讓濫倒業不敢踏進桃園縣。

(記者劉愛生、楊德宜、曾增勳、潘欣中╱採訪 呂開瑞╱整理)

【2008/10/01 聯合報】

桃縣國中還增班!教部驚訝

教育處昨天完成國中小學班級數統計,國小一至六年級受少子化影響,較去年減33班,但國中仍增加19班。桃園市中山國小102班、3391人,仍居國小人數之冠,桃園國中93班3269人,連續兩年成為全縣「最大」的國中。

教育處表示,國小受少子化衝擊,減班是普遍的現象,桃縣因工商業蓬勃發展,過去人口明顯成長,班級數是全省不減反增的唯一縣,不過少子化效應終於在今年國小新生顯現,去年小一新生2萬7600人,今年減少2700人,比去年減少33班。

全縣國中新生增加了19班,教育處國教科形容「連教育部都驚訝」,工商業發達,遷入人口增加是主因,從學校增班情形分析,不難看出家長選擇意願,例如桃園市新設校最多,招生競爭最激烈,一度是全縣人數最多的中興國中,今年仍有83班,但人數已連續2年不及桃園國中,建國國中一年級今年增加8班,這和學校建立特色,吸引學生就讀有關。

另外,沿海四鄉大園國中也增班,總班級數達68班,是沿海規模最大的學校。教育處表示,針對增班造成教室不足的學校,已要求學校在入學作業編訂前,就通知家長調整作業,減班的學校要積極宣傳學特色、績效,老師也要自我提升,以求各校能夠均衡發展。

【2008/09/10 聯合報】

騎樓攤販合法? 北投居民跳腳

讀者投書本報,石牌裕民一路等地攤商占用騎樓地,嚴重影響景觀。
記者林建榮╱攝影

讀者向本報投訴,北投裕民一、二、三路的騎樓地,長期遭無證流動攤販占據,讓原本乾淨的騎樓髒亂不堪,引來當地不少居民抱怨居住權受損,北市市場管理處卻假藉「整頓」非法攤商之名,要將這些無證流動攤販合法化,讓居民大為不滿,質疑是否有圖利之嫌。

市府市場處副處長王三中表示,畫設紅線是基於維持周邊交通交通順暢,且才能有效控管,並非發證給攤販營業,另當地居民確實有消費需求,政策絕對沒有圖利之事。

沈姓讀者表示,裕民一、二、三路的騎樓地,每天從早到晚,都有流動攤販進駐,且幾乎都是無證攤販,有些開著小貨車或機車,隨便找個空地就賣起東西;現場凌亂不堪,環境更是髒亂。兩側商家也將貨物往外堆,整條街幾乎被堵住,但很少看到相關單位取締,附近居民相當氣憤。

沈姓讀者指出,攤販還成立攤商自治會,透過議員關說施壓,讓違規攤販就地合法化,但實際上這幾年來違規攤販愈來愈「猖獗」,附近根本沒辦法進出,2樓以上房價也大跌,讓居民抱怨連連,希望市府能出面解決無證流動攤販的問題。

振華里里長葉光四表示,這一帶違規攤販本來就多,近幾年愈來愈多,形成一個小型市場;北投分局員警雖會不定時取締,但攤販早司空見慣,遠遠見到警察來,就把東西一收,等到警察走了,再把東西拿出來擺攤,警察也拿攤商沒輒。

王三中也說,市場處今年曾針對當地居民進行民調,結果約有6成居民反映需要攤商,但要重新整頓規畫;5月間即畫設紅線,讓攤販在區域內營業,越線隨即取締,道路才得以恢復兩線行駛。

【2008/09/11 聯合報】

北市洲美、大龍、明倫國小 將廢併校

受少子化的影響,國小學生數越來越少,台北市教育局擬針對學生數較少的學校,進行減班、併校、廢校、遷校,將分三階段進行。近程將首推大龍與明倫國小併校、洲美國小廢校,預定在民國101年完成,潭美國小將在104、105年遷校。

中、長程則規畫將10班以下小校進行整併,像陽明山區及其他地區小校以分校方式因應,減少人事支出。

教育局國教科統計,今年國小新生數以洲美、平等國小的9人最少,大佳、泉源、大屯的12人緊追在後,敦化國小新生472人最多;若以全校人數來看,光復國小的3164人最多,湖田國小全校學生僅63人最迷你。

國教科科長謝麗華表示,少子化的情況越來越嚴重,教育局日前開會擬針對學生數較少的學校,進行併校、廢校、遷校的計畫。

近程將完成大龍國小與明倫國小的合併案,預計在101年完成;洲美國小則因位在士林、北投科技園區開發案的預定地內,將在101年廢校,學生將遷往臨近的文昌、文林國小。

明倫國小校長陳瓊雲表示,關於大龍與明倫併校的消息很早就傳出,但學生、家長、教師都不贊成,尤其是家長質疑,市內明明有很多學校學生數甚至不到明倫的一半,為什麼是明倫併校,而非其他學校併校。

洲美國小校長徐建華說,當地長年限建、限制開發,學生來源深受影響,隨著科技園區的開發,對地方也許是個契機,目前全校國小含幼稚園有105人,未來併校後,學生若因離校太遠,無法步行上學,將協調教育局派交通車接送。

謝麗華說,潭美國小因地理位置偏遠,交通不便,擬在104、105年遷校,遷往新民路一帶;大佳國小則因地鄰大佳河濱公園,教育局有意在大佳國小兼設水上運動中心,以有效利用學校閒置空間。

【2008/09/10 聯合報】

星期一, 11月 17, 2008

老樹林不保 志開國小發起搶救

自由時報20081025
道路經過已荒廢的水交社幼稚園,園內老樹參天,但市府認為非珍貴樹種,將全數砍除。(記者蔡文居攝)
志開國小後校門這一大片綠帶全要砍除,師生不捨發起連署搶救。(記者蔡文居攝)

開路砍樹 環團痛批

〔記者蔡文居╱台南報導〕市府開發水交社文化園區,一等三號計畫道路穿過志開國小北側校園,校內一整片已有30年的老樹林不保,環保團體痛批市府高喊節能減碳,施政卻背道而馳;志開全校師生也要發起連署,搶救老樹。

水交社文化園的開發工程,主辦單位地政處委託公共工程處已於上個月完成發包,預計10月底舉辦動土儀式。

都發處︰非珍貴老樹

都發處技正簡誠福表示,水交社文化園區是市長的重要政績,現在臨時喊卡,根本不可能。當初現勘時建設處認為那些樹木並非珍貴老樹,因此未列入保留,地政處也未編經費移植。

他表示,園區內該保留的老樹都有註記保留,民眾若有意見,應早提出來。

社大自然學程講師晁瑞光說,市府說水交社是市中心的桃花源,卻是將老樹砍除,再種新樹,這種做法令人無法接受。

台南環盟理事長黃安調也說,市長說府城是健康城市,但砍樹開路,又無移植計畫,令人失望,不只志開國小,林森、夏林路也有類似情形,根本是說一套做一套。

與水肥廠為鄰 福山里爭取回饋

自由時報20080920


為要求高雄市環保局廢棄物水肥廠盡快遷廠,數十名居民昨走上街頭抗爭。 (記者郭芳綺攝)

〔記者郭芳綺╱高雄報導〕位於左營區福山里大中二路、營運逾30年的高雄市廢棄物水肥處理廠,近幾年來因福山里人口迅速成長,社區居民不願與水肥廠毗鄰而居,里長萬春賢昨發動圍廠抗爭,數十名居民拉白布條、舉牌要求儘速遷移,幸未發生脫序行為;市府環保局指出,水肥廠已納入污水下水道工程,預計民國102年完成。但居民仍希望縮短時程,提前還給居民清淨生活空間。

廢棄物處理隊長萬國榮表示,當初建廠之初,左楠地區放眼望去還是農田,周遭相當空曠,地廣人稀,隨著時代變遷,左楠越來越繁榮發達,尤其福山里人口數已成長到3萬8000人,躍為全國第一大里,人口稠密,當地居民認為水肥廠飄散臭味,影響生活品質。

福山里長萬春賢表示,每到夏季炎熱天氣,水肥廠飄出排泄物臭氣,居民陸續出現呼吸道感染、皮膚搔癢,多次行文要求市府儘速遷移。

環保局副局長顏志成強調,為解決水肥廠問題,市府積極介入協調,召集都發局、工務局、下水道工程處、養工處等單位,討論遷廠可行方案,評估結果也決定將水肥廠納入污水下水道工程第四期,並提交營建署核定,預計5年即可關閉水肥廠。

里長萬春賢認為,水肥廠在遷廠以前應有回饋機制,經過居民討論後,希望調降當地房屋稅、地價稅,並安排居民免費到榮總健康檢查。對此副局長顏志成允諾將會與市長、局長報告,極力替居民爭取。

星期三, 11月 05, 2008

推廣回收無處回收 東京兩難

自由時報20070918編譯鄭曉蘭╱特稿

日本嚴格的垃圾分類規定舉世聞名,不過卻面臨國內垃圾掩埋場不敷使用的後遺症。東京都政府為此將放寬可燃垃圾範圍,強調此舉能在不造成空氣污染的前提下,有效延長掩埋場使用年限,然而不但環保團體批評這是大開環保倒車,就連一般民眾也抱怨麻煩。

找不到地方丟 只好放寬可燃垃圾範圍

日本東京近來最熱門的話題就是「到底什麼垃圾是可燃垃圾」。根據之前的嚴格分類標準,舉凡如包裝用的保麗龍盒盤、橡膠雨鞋、塑膠製品或包裝棒棒糖的鋁箔紙,都因為含有毒物質或難以焚燒,被列為不可燃垃圾。然而,東京即將於入秋開始推行的新規定中,這些東西大致都被歸類為可在都內十七處大型焚化爐焚燒的可燃垃圾。與美國以焚燒方式處理的垃圾比率十四%相較之下,日本則高達八十%,如今又要放寬可燃垃圾的範圍,的確不符合全球講求回收的環保潮流,但是東京卻面臨到非常現實的問題─他們沒有多餘地方掩埋垃圾了。

大開環保倒車 引來環團及民怨

東京官方表示,回收並不足以解決垃圾問題,照這樣下去,東京三十年內就沒有地方掩埋垃圾,而新政策能夠讓掩埋場壽命至少延長二十年。官方委託進行調查的相關學者同時指出,這些「可燃垃圾的新成員」,不但不會損害焚化設備,也不會釋放有毒氣體,甚至有助於提高溫度,加速其他垃圾的燃燒。

日本的環保團體卻反駁,放寬標準只會產生更多有毒的戴奧辛和二氧化碳污染空氣,而且還會製造大量需要掩埋的有毒灰燼。

腦筋動到東南亞 企圖把垃圾往外搬

日本於二○○○年開始,朝向打造「循環型社會」的目標邁進,先後訂立如家電、容器包裝或汽車等回收法,並在商品上標示區分回收種類的標幟,傾全力讓民眾養成垃圾回收的習慣與觀念。然而,此舉似乎無法應付日本龐大垃圾量。因此日本把腦筋動到東南亞國家,企圖藉由簽訂經濟合作協定,而把垃圾往外搬。

去年日本與菲律賓簽訂經濟合作協定時,最為人詬病的就是將有害廢棄物列入裁撤關稅範圍內,藉以規避限制有毒廢棄物在國際間轉移的「巴賽爾公約」,且因此引發國際環團撻伐。在此之前,日本的廢棄物處理業者也曾於一九九九年將數千噸醫療廢棄物偽裝成「再生用廢紙」,整批運至菲律賓國內。

星期二, 11月 04, 2008

抗暖化 西雅圖綠屋頂暨市民花園一舉數得

西雅圖人認為綠地增加是緩和全球暖化的對策,為此他們也在公共建築上施作綠屋頂、配置市民花園、人行道植栽也改採自然排水系統;這些增加的綠地都可滲濾都市雨水,減少逕流量,收集到的亦可回收再利用。
西雅圖的政府機構,例如消防局屋頂就是綠屋頂。西雅圖市政府生態建築專家Joel Banslaben說,已有多處採行綠屋頂,亦即在屋頂種植耐旱植物,可達到冬暖夏涼作用(有研究顯示夏季約可降溫華氏2到5度),除節省空調耗電量外,也可處理部分都市降雨,減少逕流水量。
再看西雅圖市政府的屋頂,也是施作植栽的綠屋頂。西雅圖市政府工務局經理 Bob Spencer說,市政府的綠屋頂是西雅圖市最早施作綠屋頂的案例之一,此處與之前看到的消防局屋頂栽植草地不一樣,看起來比較沒有生氣,這是因為每一個綠屋頂都會栽植不同植物。
他並說,至今持續監測市府綠屋頂可以處理降雨的滲透量是多少,另流入屋簷雨水收集管的雨水,也會集中到地下室,作為沖馬桶用水使用。
再看西雅圖市圖書館系統,除了市區總圖為國際知名的生態建築,其分圖- Ballard圖書館雖較小,卻也一樣是生態建築,此館亦使用綠屋頂。
Ballard圖書館的館理員 Ellen FitzGerald說,這棟建築10年前興建時斥資2000萬美元,綠屋頂的結構有其特殊設計,初期較綠,有 6吋高,後來這些植栽都不太需要照顧,生命力強,因非雨季,現在看起來是黃黃的一片。
這片綠屋頂可以過濾雨水、減少都市逕流,還可收集雨水使用;另西雅圖市有收集這類都市逕流檢測水質,了解逕流的處理品質。
她還笑說,綠屋頂的植栽讓整棟分圖的溫度低許多,可省空調,有時搭配空調還會略涼了些,顯示節能功能確實存在,冬天則有助室內溫度暖些;還可以吸收都市降雨量,減少雨水逕流的水量。
Ballard 圖書館既然是生態建築,內部還使用回收建材,例如櫃台用水泥跟回收塑膠製成的火石板打造,且沒有使用釘子;椅子也是非生長多年樹木的夾板(回收木頭製成)做成;天花板等處所見各色建材,則是來自造船廠的回收建材。
電源使用方面,她說,在天花板架設太陽能板,可提供圖書館 10%用電;其次,也購買德製新式太陽能板,裝設在大門右邊的落地窗上,這種太陽能晶片裝在玻璃之間,能在垂直面,非太陽90度直角照射時發電,可提高建築使用太陽能發電的面積使用率。
此外,內部有空氣監測設備,測量風速和方向,也有面板顯示太陽能發電量及使用情況等,可以讓來圖書館看書的社區民眾與下一代感受到生態建築發揮作用的實況,本身即是推廣生態建築的活範例。
由於 Ballard本身由木頭與挑高落地窗構成,加上種種環保生態科技與仿效大自然功能及工藝設計的融合,開館以來深受社區民眾喜愛。
Ellen 說,舊館距離新館一個街區外,約7500坪,新棟是 1萬5000坪,但是每天(含假日)有1、2千人次到館內造訪,造訪人次跟書流量都是舊館的 2倍,父母常帶著孩子長時間在圖書館看書,證明這是棟成功的生態建築。
此外,西雅圖市約有55座市民花園,面積約與台灣各都市的社區公園相當,不同的是全部提供市民租地栽種花朵,市民只要年繳約35元美金,就可以擁有一塊面積種花,還可採收回家插花使用,深受當地人喜愛。
華盛頓大學地景建築系教授Nancy Rottle說,有許多民眾排隊等待機會中。
另外,西雅圖市區也可見少數人行道植栽已採自然排水系統,而非傳統下水道系統。都是仿效自然濾滲雨水的公共建設,可淨化、減少都市的雨水逕流水量。
【2008/10/20 中央社】

 

率850城市簽氣候變遷計畫 西雅圖減碳亮眼
美國聯邦政府拒絕簽署京都議定書(141國簽署),西雅圖市卻發起全美 850個城市簽署西雅圖氣候變遷計畫,減碳成績遠遠超前京都議定書目標,他們仿照大自然運作的模式整治河川、滲濾雨水逕流、蓋綠建築、公投百年綠地計畫與復育水岸,全力增加綠地中。這值得台灣借鏡參考。
西雅圖市人口約52萬人、面積 369.2平方公里(其中 217.2平方公里為陸地, 152平方公里為水面(約占41.16%)。
西雅圖是美國西北最大城市,她的知名度不只因電影「西雅圖夜未眠」在當地拍攝,而是因為西雅圖人尊重大自然的意識明確、付諸行動,散發出自然與人文揉合的親和力,讓世人難以抵擋西雅圖所散發的魅力。
西雅圖因為波音公司與微軟等科技產業在地發展,住民水平整齊,因而與歐盟國家一樣,十分重視生活品質與生態平衡,民意所趨,政府施政方針亦不會輕忽環保;不論是民眾或政府,早已認為環保與經濟是齊步走的關係,他們將人類的聰明運用在綠色經濟上,從保育鮭魚觀點,串聯到全球抗暖化產業,打造優質生活。
西雅圖市正是率領美國上百個都市,率美國聯邦政府之先,響應全球減碳活動的靈魂都市。
1997年,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組織(UN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UNFCCC)通過京都議定書,規範主要工業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減量,希望簽約的141國能在2012年時降低1990年CO2排放量的7%;但是溫室氣體排放量全球名列前茅的美國並未簽署(另一個未簽署的先進國家是澳洲)。
西雅圖市政府Climate Action Now協調員RachelR.Smith指出,西雅圖市長Greg Nickel於2002年當選,2005年遇上雨水不足、西雅圖缺水,使得Greg Nickel認為節能之外,還要投注綠色經濟發展;但他始終得不到聯邦政府協助,於是他串聯了 141個城市簽署與上述京都議定書一樣內容的「全美市長氣候保護協議U.S.Mayors Climate Protection Agreement」。
Rachel說,累計至今,全美如今已有850個城市、約8000萬人(與德國人口相當)參與。
而且當此協議的會議在西雅圖召開後,也形成一個組織,他們寫信呼籲聯邦政府投入減碳行動。
至今 850個城市串聯起來的行動力與影響力,已經讓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歐巴馬(Barack Obama)與共和黨總統候選人馬侃(John McCain)注意到,因應全球氣候變遷,他們必須要有行動與對策因應,相信來自民意的壓力,接下來幾年會有更大的進展。
上述簽署並非紙上談兵。Rachel說,西雅圖政府向外資詢後從三個層面思考具體作為,包含「政府」、「當地業者」及「居民」各可以做什麼?
其中政府推出幾項具體政策,「增加更多人行道、增加更多單車道、增加更多綠建築節能標準,以及建造從機場到華大的輕軌」。
她說,政府要做的事是,「提供人民不同選擇,讓人起床後想的第一件事是,『我今天要穿什麼上班?而非苦惱車要停哪?』」
市府並與星巴克企業、西雅圖港合作,希望他們能提出鼓勵員工騎單車、搭公車等大眾運輸系統的獎勵措施;政府也跟企業合辦活動宣傳環保知識。
例如交通工具上西雅圖渡輪的順序是單車優先,以尊重態度讓民眾愛騎單車,當地公車早就提供三個腳踏車架,免費為騎單車乘客載單車;這樣的實作成果,讓西雅圖市上下班尖峰時間的壯觀畫面中流露祥和氣息。
第三則是跟 100多個社區團體結合,舉辦教育、演講等活動,也發送省電燈泡、環保袋;提供資訊幫助家庭節約能源,例如發放教育 DVD傳遞提醒關燈、空調幾度及輪胎壓何種狀態最省能源。
政府部門也率先不編列預算買罐裝水,並提供冰箱、飲水機,鼓勵自帶水瓶;與學校合辦環境變遷議題繪畫賽,得獎作品印成 T恤在西雅圖美術館販售,這也是Rachel喜愛的活動。
西雅圖市落實綠色生活的態度與策略明確且多元,至今上述種種策略的執行已達到可觀績效。
Rachel 說,市府最近一次跟市議會報告時,已能「很驕傲」的公布,進度超前京都議定書的目標,即比1990年 CO2排放量少7%,已達到少8%。因此,新目標已訂出,2050年的排放量要比1990年少80%。
台灣地方政府,其實也可以仿效西雅圖市的自發行動,聚沙可成塔。
【2008/10/20 中央社】

 

西雅圖新興自然排水系統成效佳 國際注目
都市雨水逕流對河川造成污染,為了在淨化與防淹水間取得平衡;西雅圖工務局在社區推動自然排水系統的成功實例,吸引日本政府11月將前往觀摩;新興排水處理系統也運用在改造貧民社區High Point中,已受到國際關注。
西雅圖市政府工務局經理 Bob Spencer說,他們選擇在社區既有的傳統街道排水系統進行「自然排水系統」替代計畫street edge alternatives;該計畫早自2001年開始,執行成果相當不錯,在華盛頓大學學生幫助下,第一年的水處理率約98%,第二年就達到99%。
何謂自然排水系統? Bob說,在2001年啟動的首個案例中,將美國住宅區私人庭園與街道造景融合,原本庭園外的排水道變成較大面積的植栽草溝,側面圖非水平而是內凹,草溝之下才是排水管;街道在綠地增加下變得窄些,並從直線變曲線,植栽選用生命力強的原生品種,使得社區更像自然景觀,而非傳統社區模樣。
他說,以水處理而言,原本是直接下到傳統排水溝,但改為自然排水系統後,雨水必須經過土壤的濾滲,才會下到排水管內;一來可以淨水,二則補充地下水,即可減少逕流的水量。
西雅圖工務局工程設計師MASAKO說,草溝的土壤結構是先鋪上有機土壤,水會滲濾到土壤,最下層才是不透水底層;後來因植物生長穿透,已可讓水自然滲透到地底下;至於草溝下陷程度,採電腦模型漂浮模式swimmodel模擬水文模型估算,原以為可滲透0.5吋,實則可滲透 2吋。
這套設計可依不同環境計算、變更。日本政府11月也將派員向西雅圖觀摩學習。
大雨來襲時,排水系統的水位會達到華盛頓大學地景建築系教授 Nancy說的較高位,將會直接流入防洪溢流孔而注入河川,未經污水處理廠處理;採用自然排水系統可減少逕流量,污染河水的情況將得以改善。
Bob 說,此社區的水最後排到鮭魚出生地PipersCreek,減少污染河川即可保育鮭魚,而鮭魚的健康有助於其游經的流域,以及與其有上下生物鍊關係動植物的健康與生態平衡。
也因為上述植栽設計讓路變窄,且有曲線設計,車行駛至該社區速度減緩,確保大人與小孩行的安全,居民更願意出來活動或溜狗;植栽原生品種生命力強,降低維護成本。
一對週末在自家庭園修剪花草的夫妻說,「去(2007)年12月降雨多,卻沒用到抽水馬達,這個設計應該是有用。這裡樹木變多,鳥也出現了;不過住戶若是老人的話,要照顧花草會較吃力。」
另一個受到國際注目的是美國聯邦政府「希望工程」中,一個改造貧民社區的案例。
該計畫執行經理Tom Phillips說,聯邦政府補助3500萬美金,實際完成需花費 2億美金,全部完工將有700戶住家,占地逾120英畝、約90幾公頃,共分 9個區域;共計5個建商參與。
此計畫用地早於1942年世界二次大戰時,原本由聯邦政府買下給波音公司員工居住使用(當時製造雷達與武器等),戰後聯邦政府將土地轉讓給西雅圖住屋管理局,1953到1990年間,此社區變成低收入戶住宅區,且是毒品交易猖獗的危險地區;現在啟動HOPE 6 計畫重新打造。
他說,此方案融合 3個設計目標,要創造健康舒適的環境、創造高品質社區,並傾聽居民意見、與他們合作打造本案;該社區目前有一戶售價60萬美金的房子,也有年收入 3萬美金以下的低收入戶月付三分之一薪水租賃,還有專屬銀髮族居住的房子。
由於外觀根本看不出低、高收入戶間的區別,且房子也是使用環保建材與節能設備的綠建築,仍有人大排長龍等待住進High Point。身為執行者,他從高收入社區搬到High Point住,這就像期待孩子成長一樣,他也在期望這個社區會如何發展。
社區的水處理也是採自然排水系統,人行道鋪面亦是滲水材質;該社區的自然排水系統的植栽草溝土壤深約15吋,其下才是有孔的排水管,表面植栽一樣是有下陷設計,以利雨水流入土壤濾滲。
他說,該社區還有一個人工大湖蓄集來自社區自然排水系統的水,水位高時會流出、排入河川;此模仿水文系統的設計不僅能濾滲水質,也證實若沒有採用自然排水系統,該湖蓄集的水量將是現況的 5倍。意味逕流水量減少。
此外,這個社區改建時,都會將原本的樹木留下,絕不會砍斷或遷走;大樹下也成為居民喜愛的活動空間。
該社區還有社區協會舉辦各式社區活動,例如美食烹煮促進人際交流。
Tom 就發現低收入戶孩子會跑到高收入戶住家院子嬉戲,原本該戶夫妻很煩惱,但當他找人幫忙,一同前往該戶院子時卻看到一個有趣的畫面,這對夫妻正端出檸檬水給孩子喝,並教孩子走前要收拾東西,歡迎他們再來玩。他說,這證實環境設計促進兩個原本不往來階級的互動,目前也未聞毒品買賣。
Tom說,該社區目前有35%是原住戶,他們多屬非英語系民族;但社區內的市民花園裡、外,卻都是他們的婦女栽種的花草美化環境。
此案兼具讓低收入戶住在正常環境、又落實綠色經濟與建設的實例,已受國際注意。Tom說,他們即將架設網站,供人查詢了解。
用心納入多方考量的現在,已可見諸多美好轉變,可見的未來,High Point或將發展成為生態平衡的聯合國社區。
【2008/10/20 中央社】

 

單車道綠建築農夫市集 打造西雅圖綠景
因應氣候變遷,西雅圖全市有增加綠地共識,也推動各式全新復育工法。但長遠而言,仍需要人們改變生活習慣,才能落實。因此,西雅圖已執行10年單車計畫,要讓三分之一人口騎單車通勤、推展綠建築、發展近地栽售的農夫市集,減少運輸汙染。
華盛頓大學地景建築系教授Nancy Rottle說,西雅圖市議會2006年已經通過10年自行車總體計畫,將增加單車道,以減少開車人口。
相關資料顯示,這與歐洲近30年來積極發展環保產業原因一樣,都是受到1972年能源危機影響。能源危機發生後,西雅圖開始推廣騎單車,1992年到2000年間,上午 6到 9時,曾提高 57%的單車騎乘率。
目前西雅圖騎單車運動的人口約占總人口52萬人的36%,約4000到8000人,又如單車道Burke-Gilman一天約1800人使用,假日達2200人。
美國人一年開汽車、買車交通費用約8000美元,若是改成騎單車,將少於 200美元。因此,西雅圖市政府盼藉由公共建設提供單車騎乘環境,讓更多人騎單車。
這個計畫斥資3200萬美元,將自2007年的67哩單車路程,增至2017年的 452哩,目標是讓三分之一西雅圖人騎單車上下班、減少三分之一單車交通事故。
這個計畫並鼓勵企業自訂規則激勵員工騎單車上下班。
當地一建築事務所MITHUN協同主持人SEAN CRYAN說,他自己心臟開過刀,之後騎單車上下班,對健康有益;他也鼓勵員工騎單車,打造男、女淋浴及更衣間,也在車庫裝置單車停車架,每個月來回騎 8趟以上就補貼20美元獎勵。
他笑說,現在 200名員工,已有夏天40名、冬天20名騎單車上下班,全年平均約25名騎單車;每年 5月是美國自行車月,全公司會有60到80人參加;另西雅圖市也陸續有單車停車架設計比賽進行,推廣騎單車。
歐美住宅區與商業大樓分隔的情況,已被重新檢視,他們希望人口集中居住,土地更有效利用,以減少綠地因人口增加而被侵蝕的情況發生。
目前西雅圖市區諸多新建案就屬於住宅樓,政府以補助或賦稅優惠等措施鼓勵建商興建生態建築。
以建商VULCAN為例,近期有 9大建案,當中居多都是生態建築,並有獲LEED金、銀獎的建案,當中還有微軟分部及 20%供低收入戶居住的建案;推廣層面十分多元。
High Point貧民社區改造也都採生態建築,使用低耗能熱水器與家電,社區透水面積大、採自然排水系統,使用回收建材。一樣是低收入戶居住的房子,誰說生態建築一定貴?恐怕是被有心人士刻意製造的迷思。
另一例是已吸引國際注意的西雅圖總圖,座落在市區,是一座拆解、重組建築與圖書館區位設計的新穎地標。
參與該案的建築師Samuel Miller說,這個建築由大量玻璃帷幕與鋼骨結構完成,結構有 5個盒子組成,包含地下停車場、大廳、樓上的會議室、再往上的白色快書庫及最頂樓的管理區(集合網路查詢與圖書館理員於一區,提供完整資訊服務)。
他並說,總圖的螺旋式藏書區,打破、貫穿樓層分隔,提高書的排序空間使用效率,又因每一區有序號,螺旋連貫的排列,提供有彈性插列新書與類別的功能;再者空調的使用改自地面排出,運用冷空氣較重的原理,讓空調維持在人身高範圍,而非從上而下排出,對照空間貫穿的超高建築,大幅節省能源使用;另玻璃帷幕光照強的面,亦使用網點玻璃隔熱。
他強調,建築包含結構、機械系統、人們怎麼使用這棟建築及美麗的外觀等,結合所有元素,並達到平衡點,不能抽走一個元素,包含有效率使用能源,把所有元素美麗的呈現,是一項挑戰,也才能完成一棟成功的建築。總圖在西雅圖,已是相關價值的最佳示範之一。
農夫市集又是西雅圖人以每日生活落實抗暖化價值的社會變遷足跡與證明。那是由農夫自發組成的市集,主要銷售有機農特產,每個市集一週營業一天,目前 7個成一週循環;每天開幕前,居民都已排隊在外守候。
發起西雅圖農夫市集,現任西雅圖社區農夫市集聯盟負責人的Chris Curtis說,大學社區農夫市集University District Farmers Market是最老的市集,成立於1993年,第一天只有13個農民、 600位左右的顧客,現在已有60個農民、5000多位客人;聯盟共計 7個市集,整個西雅圖有11個。
她說,農夫市集所售農特產 70%來自單程距離57哩外Puget Sound的農作物,對照美國大部份農作物至少運程1500哩,省下不少運輸成本與污染問題;農夫市場的農場都是10公頃以內的小型農場,種植種類很多元,從春天到晚秋都可採收,冬季仍有人賣馬鈴薯跟甘藍菜,也有人賣加工農產品的有機果醬、起士、蛋等生鮮。
她說,市集農夫直接販售,不經過批發商,且差不多75%到80%都是有機農場產出的。
市集還會結合活動舉行,例如找來當地餐廳主廚,現場採買市集食材烹飪比賽,連副市長Tim Ceis都前往參加、擔任評審;也有社區音樂演奏者現場演出管弦樂;當然還有民眾現場即興演唱或演奏。
農夫抱著她的女兒說,他們一家現在可以依此生活。Chris舉例,2大把有機萵苣,在市集直售給消費者,農夫可獲 1.5元美金,若賣給批發商只能獲得美金19分的出貨價。
因應今年全球原物料上漲,農夫市集產品售價漲約10%到12%,但很多超級市場漲幅超過 12%,農夫市集售價仍合理。
前往市集的居民周小姐就說,她的家庭早在住台灣時就重視飲食健康,這裡的食物美味、健康,她很喜愛,有的農夫還開放消費者去看他們的農場。
不只發起人、消費者,農夫也都有自己的生活理念。
除了有機認證,現場還有懸掛「鮭魚安全」的認證標章;那位農夫說,他們的農地栽種模式會影響河川水質,不使用農藥等有機施作模式,不傷土壤與水質,有利鮭魚保育,也就是有利整個生態及所有生命。
此外,還有位華盛頓大學電腦系教授 Steve辭去教職,成為農夫市集的一員。被問到原因為何?正在賣菜的他笑說,「因為我喜歡住在鄉下種菜給人吃啊!」
Chris 表示,農夫市集幫助農夫、有益生態與食品健康,但也面臨年輕人不愛務農的問題,現在華盛頓州立大學開設 4年學制的有機農業學位,以吸引年輕人注入。採訪現場確實看到有幾攤是年輕人在販售。
Chris 說,聯邦政府已經愈來愈關注小型農業與農夫市集的發展,全美有5000多個農夫市集,營業額總計約20億美元左右,雖然還不能跟3000萬人每天食品消費額相比,但農夫市集可以帶動農業發展與生態保育。
這又是一個西雅圖人生活價值與習慣變遷的實例,所有享受過物質便利的人,都對地球抗暖化有一份義務該盡,方法與信念得當,環保之路已在全世界發展出多元化的新生活運動,救地球等於救自己。
就像巡迴全球1000多個城市,想喚醒全人類一起抗暖化的美國前副總統高爾所言,這絕對是道德與政治問題;他也做了個比喻,天秤兩端,一邊是黃金、一邊是地球,你選哪一邊?但他強調,這是個不當的比喻。
人類又像是他演講時比喻的青蛙一樣,放在溫水中煮毫無危機警覺性,需要一個巨變或是外力拉它離開,才會驚醒。
西雅圖、歐盟、日本等國已花費數十年全力投入各種環保產業、發展綠色經濟,這些動人故事若能驚醒觸動各國加入,一起攜手合作,地球及人類一定能獲救,畢竟沒有人能在失去地球之下得到黃金。
【2008/10/20 中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