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時報20080719城市札記╱敷衍了事
◎洪敏隆
過去市府鼓勵民眾騎自行車,只朝休閒遊憩用途規劃,因此在建構市區交通環境中,缺乏宏觀規劃,忽略自行車軟硬體建設的重要性,以至於當油價飆漲,自行車族快速成長後,軟硬體設施不足,造成自行車只能混走於車道與人行道間,險象環生,形成交通新亂象,或是因為停車空間不足,衍生自行車失竊率不斷攀升等治安問題。
國外有遠見的城市領導者,早就體認到要倡導搭乘大眾運輸,必須與綠色運具配套訂定完善政策,打造自行車安全通行的環境為最重要課題,重新調整路權分配,很多道路甚至只准自行車和公車通行,結果真的吸引更多民眾放棄使用私人運具,連帶也提升城市的居住生活品質及競爭力。
反觀在台北市,儘管騎乘自行車當作通勤代步工具的市民越來越多,至今市區卻沒有一條合格的自行車專用道,自行車只能冒風險混雜行走於汽、機車間,少數規劃設置的設施,只是把腦筋動到縮減人行道或行人穿越道空間,排擠更弱勢的行人權益。
以最近惹爭議的仁愛路及敦化南北路的自行車穿越道為例,設置方式不是重新布設路口空間,只是「便宜行事」削減行穿線的寬度,做為自行車穿越道的空間,結果很多行穿線被剝奪只剩下1公尺,行人根本無路可走,反而得「違法」走在自行車穿越道,穿越路口人車混雜的安全問題非但未解決,反而更加嚴重。
此外,市府鼓勵市民多使用大眾運輸工具,卻一直不拿出辦法,解決捷運轉乘族抱怨車站周邊自行車停車空間不足的問題,也不願花更多成本,學習國外設置提供更牢靠的自行車停車鎖或在自行車停車處加裝監視器。
這些問題癥結是,當過環保署長的市長郝龍斌,一日不扭轉其「汽車優先」的觀念,下面局處官員對營造自行車交通環境,永遠都是敷衍了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