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5月 19, 2009

隱性遊民與貧窮產業

自由時報20090504◎ 闕百華

「隱性遊民」原稱「網咖難民」,是指居無定所、從事領取日薪派遣工作,經常於網咖過夜的新貧一族。在日本,夜宿網咖可免於露宿街頭外,最主要可以上網求職。盤纏用罄只好改當「麥克難民」,去二十四小時營業的麥當勞買杯咖啡,趴在桌上休息打發漫漫長夜。

網咖除了有無線上網、影片、漫畫之外,有些還有淋浴間、無限暢飲。東京近郊更出現月繳三千日圓就讓無家可歸者登記戶口,「居有定所」,方便找到正職。此種網咖業者為了規避「旅館業法」限制,不提供寢具、不標示「住宿價格」,以每小時計算費用。

隨著失業者增多,這種為了利益遊走在法律邊緣的「貧窮產業」,有日漸增多趨勢。「貧窮產業」鎖定生活困頓、無依無靠被社會孤立的人作為獵物,藉以牟利。像是標榜免押金、免手續費的房屋仲介,以及收容失業者、街友並且安排工作的機構,也被發現提供居住環境惡劣,壓榨勞力、變相抽取費用,或者利用這些人頭詐領失業救濟金與生活保護費等問題。

或許台灣網咖服務與設備不若日本「先進」,我們才還沒出現「隱性遊民」一詞,而是失業潮直接造成遊民。去年轟動一時淡水「老董的家」坑殺遊民事件,又何嘗不是「貧窮產業」引發的問題之一?

政府有必要訂定完備之遊民政策,因為失業勞工、有工作意願的遊民,要的是份可以維生的工作與工作上的尊嚴。現在若干急就章的政策,恐怕換來浪費公帑的惡果與另一波遊民潮。

(作者為淡江大學日文系副教授)

拆解捷運神話的起點

  • 2009-04-28 中國時報 【■潘翰聲】

     交通部長毛治國批評「連公車都跑不出來,蓋捷運會是一場災難」,引起多位論者支持。大台北捷運路網不停歇的盲目建設,以信義線東延段或南北線為例,隨手拈來嘖嘖稱奇,是否也該用財政窘困與經濟效益相同標準來檢視呢?財務問題是拆解捷運神話的起點,接下來將引爆南北資源分配的矛盾,最終勢必要扭轉長期對小汽車的補貼,才能達到兼顧公平與效率的永續交通政策。

     信義線東延段只有兩站,平均每公里七十七億元天價幾乎是世界第一,總經費一二五億元足以讓福德地區約五萬人口公車免費二十五年,卻僅能將當地大眾運輸比例提昇不到二。連接內湖科技園區與台北縣永和市的南北線,預估經費高達八九三億,平均每公里造價也超過五十億元,宣稱要發揮環狀線綜效。且不論預估運量總是被灌水而高估需求,本案土地增值占總經濟效益高達六成,若扣除後根本毫無興建必要,簡直是花全國納稅人的錢幫台北人炒地皮。

     台北東側交通大動脈的基隆路,當初以高架橋與地下道作為解決手段,小汽車除了尖峰時刻的擁塞之外,大多時候還是相當便利而不願意轉移到大眾運輸;其物理條件上限制了各種替代方案與路線的可能性,也導致南北線捷運預估運量只達中運量,卻要選用較為昂貴、適用於重運量的地下方式來施工。

     毛治國要求中南部先養公車乘客再來蓋捷運的說法,可能是來自台北經驗。近年台北捷運乘客每增加三人公車大約就流失兩人,捷運通車超過十年,小汽車總量卻持續飆高,底下有重運量捷運的地面路段還是照樣塞車,花幾千億元卻令弱勢公車族和行人更不見天日。

     在地質與地下水湧水、地層下陷等風險之外,當初濫倒堆成五股廢土山的歷史問題尚未解決,偽造棄土證明弊案層出不窮,繼續荼毒著鄰近郊區的山谷與田野;而捷運耗電量極大(尤其是車站),等於將汽車汙染物從都市轉移到鄉村區的燃煤電廠,在部分解決空氣汙染問題的同時,卻製造了諸多環境不正義的課題,二氧化碳的減量效果,在環評過程也仍提不出實績、可信的量化分析。

     軌道運輸不能以汙染較低的綠色運具為由,就取得無止盡建設的正當性,真正的環保與經濟學的初衷一樣,考慮資源的有限而謹慎為之,並顧及社會公平與跨世代正義。台北經驗既不能複製也不可取,交通系統的建設,應該胡蘿蔔與棍棒齊下,提高小汽車的金錢與時間成本,才是推向大眾運輸的關鍵。

     然而過去十幾年,在國防安全幌子下建設了大量快速公路網,灰色水泥長龍玷汙了西部平原生態美景,鼓勵小汽車增長,並造成地方客運產業的崩潰,交通部不給地方蓋捷運,那又端出了什麼藥方來拯救底層人民移動的困境呢?(作者為綠黨秘書長)

失衡的大眾運輸

交通部毛治國部長昨天一語運量不足貿然興建捷運、恐怕只是災難的開始,正凸顯了交通部對於地方大眾運輸現況的陌生,因為災難早已開始,始作俑者正是規劃全島運輸系統的交通主管機關—交通部。

當東部的民眾舉牌前往交通部要車票返鄉、當高鐵受不了鉅額的虧損而大幅度減班、當高雄捷運為了運量不足而奮力掙扎時,其顯示的問題正是國內運輸環境早已嚴重失衡。

東部因地形的阻隔,大幅度仰賴著鐵路運輸運送,不僅到了年節假日一票難求,鐵路運能無法應付運量需求,乘客到了車站就如同沒了雙腳一般,不是任由計程車漫天喊價、就是得等待一天寥寥可數的客運班車。

同樣的問題到西部也好不到哪裡去,從大眾運輸便利的台北搭高鐵出發,花了一小時的時間到台中,卻又得花半小時才能進入台中市區,更別說離開台中市中心的區域,同樣的時間,開車早已抵達目的地。

人們由甲地移動至乙地的「運輸」行為,其實是一種「花錢」又「花時間」的加成花費。大眾運輸的目的,就是在有限的資源與空間中,以較有效率的運輸工具構造較低的票價,快速又便捷地把人在起訖點間來回穿梭。

然而,離開台北都會區之後,地方客運業者也許票價低廉,但時間不可靠、班次不穩定、轉乘資訊乏善可陳,讓外來的旅客無所適從。那種眼看著手錶上的指針一分一秒走過、客運車輛卻遲遲還不來的焦躁感,不知道部長是否能「苦民所苦」?

部長口中運量嚴重不足的高雄捷運,在短短的一年內已讓高雄都會區的大眾運輸使用人口數量成長超過一倍。也許在部長眼中,成長一倍不代表什麼意義,也並非代表捷運就是大眾運輸的唯一選擇,但卻象徵著在民眾的眼中,部長所謂的「公車便利化、鐵路捷運化」僅是口號與空談,只有平穩舒適、班次穩定、資訊豐富、服務品質優良的捷運系統才是現代化的象徵。

民意並非只要捷運,只是哪一天,台灣主要城市的大眾運輸,都可以像捷運一樣,有可靠的班次和優良的服務水平?

大眾運輸的運量建構在可靠的班次與穩定的服務水平,如台北都會區綿密且班次密集的公車路網,或是於嘉義縣以低底盤公車、固定班次往來於市區與高鐵站之間的公車捷運系統等。但若要達到可靠班次與穩定的服務水平,不僅需交通主管機關的財務支持,也需要配合有力的管理手段與監督資源。

當交通部口口聲聲說著要有運量才能有捷運的同時,是否曾想過,民眾之所以期盼捷運,正也象徵著對既有大眾運輸的失望?

【2009/04/23 聯合報】

洪蘭:給偏鄉孩子一個機會吧

洪蘭
很多人不解,政府要讓所有中小學學生吃免費午餐,為什麼有這麼多人不領情,上網去反對?去過一些離島和偏鄉的學校之後,才知道美意不一定會得到感謝,在善門大開之前,要先評估一下優先緩急之序,並顧到社會的公平與正義。

例如,我看到離島有一所國中的圍牆搖搖欲墜,一段新,一段舊,一段傾倒,好似京戲中乞丐的百衲衣。校舍是海沙屋,龜裂漏雨,廚房也是,不敢想像下雨天燒出來的營養午餐如何吃。

跑道失修 變成大草原

在政府全力推運動,科學家也發現運動對學生學習的效率及教室秩序的維持有幫助的時候,那個學校的體育館在八年前被颱風吹毀後就無力再建。離島風大,夏天日晒炎熱,冬天寒風刺骨,有能力的家長紛紛把孩子轉到設備較好的學校,剩下來的是經濟能力不許可的弱勢孩子,這些孩子的運動表現非常耀眼,在沒有操場的情況下,拿過標槍、鐵餅的冠、亞軍。個個黝黑、善跑,這個學校沒有跑道,跑道在十五年前整修過後,因無錢維護,現已看不到了,變成一個大草原了,雜草蔓生,只差風吹草低見牛羊,真是令人嘖嘖稱奇。

我看到學生在草原上打壘球,但是因草地不平(雲雀做窩),有許多凹洞,學生搶壘時會摔跤而腳踝受傷,老師說上體育課是「危機四伏」。但是因為學生人數只剩四十五人,政府認為人數太少,不符成本效益,所以學校申請不到錢來整修。

因為設備不好,學生會流失,學生流失就越不可能拿到錢來改善設備,惡性循環下去,就變成現在這個樣子。問題是這四十五名學生也是中華民國的公民、我們未來的希望,為什麼他們的希望就要比別人黯淡呢?比較諷刺的是,我從學校出來經過該島的地方法院,看到七億二千萬蓋的巍峨大廈,但是裡面只有七十九名員工使用,兩相比較真是天壤之別。

禮堂漏水 圖書館沒書

最近在報上也有看到苗栗的老師讀者投書,希望政府把全面補助中小學營養午餐的錢拿一些來修繕學校設備,他們學校三個籃球場都壞了,學生打球會受傷,禮堂漏水、圖書館沒書,他們也沒有室內體育館,下雨天就只好自修。其實這個現象在所有偏鄉的學校(所謂「不山不市」,不是山地、不是都市)中都有看到,它不是例外,而是常態。

當大都會的孩子把雞腿便當整盒丟到垃圾筒去時,為什麼我們該替他們出午餐錢呢?錢要用在刀口上,給最需要的人一毛錢勝過給富豪十塊錢,前者會終身感激你,後者不屑一顧。為什麼不把給富人的午餐錢拿來替學校好好蓋一個操場或跑道呢?「彼亦人子也」!在分配資源時,請多替偏鄉、離島、山地的孩子想一想,給他們一個機會吧。

(作者為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2009/04/21 聯合報】

星期三, 5月 06, 2009

優雅小城盛轉衰

以白領密集的「優雅城市」著稱的紐約州西北部小城賓漢頓,1950年代以後靠著附近的IBM、Dick’s Sporting Goods和Endicott-Johnson鞋業(E-J)等公司的庇蔭,一度成為遠近知名的經濟繁榮城市,也是全美最適合居住的都市之一。

然而,全球化及經濟地位的變遷,使這個鼎盛時人口曾衝到8萬多的小城,1980年代後盛極而衰。

賓城人自豪的IBM和E-J鞋業遷出後,大批人口失去優渥的工作,大片工業設施變成廢墟,賓城也走向衰微。近年來,賓漢頓年輕人口外流嚴重,以老齡人為主的城市逐步淪為退休社區。

地廣人稀、寧靜祥和的氛圍,使賓漢頓2007年被鄉村家園雜誌評為全美排名第九的綠色城市。富比世雜誌最近把賓漢頓評為全美「便宜又宜居」的十個退休城市中的第一名。

【2009/04/04 聯合晚報】

北縣升格 換身分證大工程

  • 2009-04-28 中國時報 【林金池╱北縣報導】

     如果台北縣升格「新北市」,廿九鄉鎮市將整併,最多廿個區;縣議員由六十五席減為五十二席;村長伯在北縣消失,全部改稱里長伯;最為人詬病的身分證、門牌變更,未來將採「換貼」方式,可省下九成經費。

     根據北縣改制直轄市計畫書,改制前後最大不同是區域重劃,廿九鄉鎮市將裁併為「廿區」,其中包括烏來鄉改名為原住民區。

     原有鄉鎮市民代表會將全面裁撤,村長將全部改為里長。六十五席議員減為五十二席,除淡水區外,各選舉區減少一到兩席,但原住民由三席增加為四席。

     與民眾切身相關的戶政,全縣約有三百卅萬張身分證、六十三萬個一樓門牌需更換。如果正常換發將分別耗費一億六千五百萬、三千一百萬,如果改用「貼牌」,可降到一千六百五十萬以及六千三百萬,節省九成經費。另外,十三萬五千萬戶的戶口名簿不需要更換可繼續使用。

星期二, 4月 21, 2009

親水經典部落

20090314自由時報◎ 謝世忠

二○○八年農曆年後,發生台北縣阿美族溪洲與三鶯部落拆遷事件,一年後的同一時間,桃園大溪阿美族撒烏瓦知(河濱)部落,被夷為平地。附近的崁津部落則極度焦慮,「剉」著等下一波。為什麼這些事就發生在最近?原來台灣已進入高度資本開發階段,「休閒資本」成了主政者的利器,無不冀望以鬆懈天天緊繃的國民,來換取肯定。

休閒資本的實踐,最為典型者,即是大都會區內的河川規置。韓國大統領李明博擔任首爾市長之時,整頓漢江,都市頓然美麗清新,市民河邊享受午後,市長政績傳為佳話。台北縣、桃園縣就是依循此路,投資河川休閒,試圖構造北台灣政治佳話。依國際都會河流發展實例經驗,台灣大抵擋不住潮流,國家也亟欲使自己所屬,快快擠入「先進」都市之林。

偏偏阿美族人早早在沿岸幾處,建有部落,「水利法」此時現身,拆除有理。但是,法條早就存在,為何現在才搬出?當然就是當下此刻被認為正是休閒資本下場的時候,事不宜遲。面臨拆除,族人深陷困境。他們自花東前來,離鄉漂泊,好不容易選定水岸新鄉地點,也快樂了數十年(按,崁津部落原名即是「快樂村」),如今一切成空。政府有可能讓該等水邊部落繼續存在?否定的答案,可想而知。

除非,可以尋覓出一對價的報償關係,以期與休閒投資相呼應,否則各部落前景大概仍是堪慮。何不我們仍然歡迎政府先進都會水區休閒的規劃,然後同時將幾個部落,避開行水區,移至較高階台地,建成兼具生態文化歷史教育功能之「親水經典部落」?阿美族人並非無理佔地為王,而是在數十年前,擇定小片無人之處,以傳統先佔權習慣法開墾建屋罷了。所謂尊重多元文化,正是必須瞭解至此,相信政府國人均能理解。而前項建議若得以實現,台灣必成世界首一,都會大河如此溫馨有情。

(作者為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系教授)

星期一, 4月 20, 2009

農村再生 打造無米樂博物館


記者吳政修╱攝影

行政院農委會昨天在台南縣白河鎮老人文康中心舉辦台南縣農村再生座談會,吸引不少關心農村發展的民眾擠爆會場;農委會農村建設局組長陳榮俊表示,農村再生條例通過後,將成立農村規劃發展署,專責執行農村建設工作。

昨天除會場內約50人沒座位可坐,場外也有30多人站著;東山鄉民代表段敬祿說,「不是座談會,是站談會,站著的人如何發言」,南縣社區營造協會常務理事吳長庚頻致歉。

陳榮俊說,農委會將以4000個既有農漁村為範圍,進行活化再生,推動農村再生的好處是,改善現有農村社區生活品質,引導農村有秩序興建農舍,確保農地品質,保存農村文化、資源;農村再生推動的原則,依農村社區居民的需要,擬定社區發展計畫。

台南縣後壁鄉後村於民國96年試辦農村再生培根計畫,後村長黃正雄說明推動的經驗,去年將私人荒廢的土地,整理成「幸福花園」,提供村民聚會場所,每天晚上11時31分30秒,高鐵北上、南下列車在附近八掌溪橋上交會,村民看完會車就散會。

「未來農村再生計畫,後村希望打造無米樂動態農村博物館,並成立工藝坊製作手工黑糖,吃黑糖不必到日本沖繩島」,黃正雄勾勒村民共同的願景。

【2009/04/18 聯合報】

公聽會下鄉 農村再生向前走…

在馬總統表示應該讓社會對「農村再生條例」多作討論之後,農委會將舉辦十一場「公聽說明會」,筆者受邀參加十七日於台南縣白河鎮舉辦的第一場說明會,現場觀察若干心得與各界分享。

基本上,農委會願意多舉辦說明會,讓更多民眾了解法條的狀況,其用心值得鼓勵,但仍有若干技術上的問題可以努力,為台灣社會的民主討論模式再盡一分力。以下提出幾點建議:

一、由現場農民擠爆的狀況,顯示有許多農民關心此議題,政府應在立法前再多辦幾場。以台南縣為例,僅在偏北的白河鎮舉辦根本不夠;建議能每一鄉鎮舉辦最好,或至少在傳統劃分的六大區各辦一場,舉辦時也應注意借用規模夠大的場地。

二、不論名為公聽會、說明會或「公聽說明會」,應該釐清其屬性,尤其應注意的是,這是立法過程中的公聽活動,而不是已完成立法後的政策宣導會,目的應是蒐集更多可以讓法案更周全的批評與建議,據此細緻地設計會議進行程序。

三、正因為這是為周延立法而設,因此,農委會在說明法案時應該完整呈現法案重點,在當天的經驗中,最有爭議有關「土地活化」的第三章,不論在法案解說或案例說明中都幾乎完全沒有提及。台上民眾發言時指出第三章的嚴重性後,台下一片驚愕!

四、民眾發言既為重點,為了蒐集更多批評意見,應設計讓民眾的發言正反並陳。建議可以在發言登記時略分「加油」「提醒」「反對」等三類,各提供一定名額,同類的發言額滿即止,如此才能保證獲得提醒類、反對類的意見,否則容易被質疑事先動員支持者佔走發言機會,淪為一言堂!

農村再生條例牽涉到的,不應只是工程,莊嚴地看可說是一種「社會文化工程」,這社會工程正是台灣這一個「大社區」進行社區營造的一部分。今農委會要花費向後代借來的二千億元,自應慎重其事,何妨抱持這樣的觀點:這社區營造的工程不是等法令過關了才開始,而是現在就起步了,讓大家好好討論……

※延伸閱讀》
•農村再生 打造無米樂博物館

【2009/04/19 聯合報】

遷都台中 國土再造 國力再生

台中縣、市合併升格案,雖經立法院通過地制法修正案,跨出成功的一大步,卻引來南北各地諸侯群起反彈效應。這些說穿了,就是要爭分中央政府那塊大餅。問題在,政府若無能把餅做大做多,就會產生排擠作用,會吵的孩子有糖吃的惡果,也將苦了百姓,只樂了政客。

事實上,行政區域的劃分與國土的重劃,是一體兩面。台灣凍省後,閒置在中部地區的廣大辦公廳舍與土地,為何不好好規劃搭配,尋找可長、可久、可遠之計,使國土再造,國力再生!

如果立法院遷到成功嶺、中央政府機關遷都中興新村、台中縣市合併升格後的直轄市議會設在霧峰前省議會,政府不但可把這塊餅做大做多,擴大內需增加就業,也可平衡北、中、南發展,連高鐵嚴重虧損的煩惱也可改善。這對國家行政區域及國土之重劃,又有立竿見影之效,不僅不會增加國庫負擔,又可益助收入;待全球金融海嘯過後,台灣更能以強猛競爭力,活躍於國際舞台。

早年立法院常被包圍抗爭時,就亟思遠離台北市;近年來,南、東部立委在選區、立院奔波趕場,也都有怨言。如今,高鐵台中站緊鄰成功嶺,大專生集訓取消後,若把立法院搬到成功嶺,不僅土地不用徵收,立法院台北院址土地還可標售,興建新廈,應是足足有餘。且也可解決大多數立委南北奔波之苦。

既然立法院遷到台中,需要到立院備詢的中央機關最好也追隨,遷到中興新村,及台中市前省府辦公廳舍的黎明新村、干城營區等地點。中央政府在台北市的辦公廳舍、土地,也能釋出標售,國庫不但足以支付搬遷及興建負擔,可能還會增加大筆收入!

如此一來,中央官員有的會隨著南遷台中,使中部發展更加快速。不搬者或留在北部的部分機關人員,加上南來北往到台中中央政府洽公者,大部分會乘坐高鐵,也將增加高鐵收入。未來台中縣、市合併升格後的直轄市議會,若設在霧峰前省議會,連前省議員的宿舍都可以分配給市議員還有剩,且大台中的捷運系統也可能因而提前完成。

如果有一天,大台北是國際化大都市,大台中是行政、文化中心,大高雄是工業及生產重鎮,各具功能及特色,政府再造、國土再生、國力再強之大道,將不遠矣!

至於經建會提出的「中興新村高等研究園區」,以及政府要花鉅款購地興建「中部行政中心」等,中央政府一旦遷都台中,還有需要嗎?

星期日, 4月 19, 2009

百萬富翁貧民窟 擠爆百萬人

「達拉維」(Dharavi)是今年奧斯卡最佳影片「貧民百萬富翁」的拍攝地點,雖然位於印度第一商業大城孟買,而且緊鄰孟買國際機場和高科技開發區,卻是亞洲最大的貧民窟,居民超過100萬人。

「達拉維」只是一個象徵,印度的大城裡其實都有貧民窟,光是孟買1,200萬人口中,就有60%住在貧民窟。在「金磚四國」之一的印度境內,貧民窟顯得格外刺眼。

印度近年經濟突飛猛進,可是境內貧富懸殊,財富集中在少數人手中,飢餓人口居世界之冠。貧民窟居民為取得日後分配住屋的優先權,遲遲不願搬離,政客也把貧民窟當票倉,大開選舉支票謀取政治利益。

居民視貧民窟為暫時棲身之地、政治人物視貧民窟為操弄選舉的工具,再加上黑道以壓榨貧民、走私毒品槍械維生,以致居住環境始終未改善。

貧民窟散布在大城之中讓印度政府臉上無光,改建行動於焉展開。孟買政府即於2004年通過計畫,要為每戶貧民提供約28平方公尺(8坪)的公寓,然而興建速度卻趕不上新貧民遷入貧民窟的速度,政府要擺平所有貧民難上加難。

放眼望去,「達拉維」這個亞洲最大的貧民窟街道狹小、擁擠,居民的衣物、器具直接堆放在屋外,凌亂不堪。公共衛生更令人嘆息,平均15個家庭共用一根水管、1,440人共用一個廁所,而且每天僅供水3小時。

據統計,「達拉維」貧民窟的人平均使用面積,連同道路和公用設施在內,只有0.6坪。環境如此狹窄、凌亂,但教育水平普遍低落的貧民不肯離開,期待可以分配到政府改建的住宅,或得到都市再造的補償。

在印度特殊的時空背景下,外界看來難以容忍的「貧民窟」,卻成了貧民、政客、黑道彼此角力的平衡點,也造就了「達拉維」這個亞洲最大的貧民窟。

【2009/02/28 聯合報】

星期二, 4月 14, 2009

艋舺=滿滑? 台鐵播音凸槌 台語報站名 巨蛋念法考倒人

  • 2009-04-06 中國時報 【許俊偉╱台北報導】

 念成「大粒ㄟ卵」?▲高雄捷運及鐵路等大眾運輸系統站名台語發音問題引發網友爭論。圖為高捷巨蛋站。(謝明祚攝)

     「擱位旅客,『滿滑』站刀囉」!台北市萬華的台語發音是「ㄇㄤ尬」(艋舺),但台鐵列車人工廣播最近卻將「一府、二鹿、三艋舺」這樣的大地名,用中式台語直翻廣播,不僅旅客「聽攏嘸」,還引發網友熱烈探究全台特殊地名。

     有網友直呼「滿滑站刀囉」的台語廣播「這款發音好囧」。原本只是單純網路抱怨文,卻意外引發網友熱烈討論,網友推文加回文,熱烈考究艋舺的發展史。還有人開玩笑說:「『滿滑』是高級外省人的中式台語啦」。

     不只萬華站,台鐵車站中的基隆、台中縣沙鹿和高雄市楠梓等地發音也要遵古法而非以現代讀音硬譯。像沙鹿應念「刷ㄌㄚ」而非「刷LO」,基隆是「ㄍㄨㄟ郎」(雞籠),高雄在地人則念楠梓是「楠ㄚ坑」。最特別的是花蓮縣瑞穗站,「瑞穗」變「水尾」。台鐵瑞穗站人員表示,瑞穗舊名水尾,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因見此地稻穗纍纍才改名「瑞穗」,但當地人至今仍習用舊名,台鐵站的台語廣播也沿用「水尾」舊名。

     有網友認為,車站名稱來自當地地名,應尊重地方歷史,以舊音發音。也有人認為,外地人根本不清楚在地舊名念法,而列車廣播都搭配國語版,中式台語也無傷大雅,只要不錯過站就好。

     交通部台鐵局說,台鐵各站都以當地習慣的台語念法發音,萬華站都念「ㄇㄤ尬」,可能有班車人工播音員一時疏失,才會出現「滿滑」凸槌譯音。

     不只台鐵站,高雄捷運紅線的「巨蛋」站也曾鬧笑話。高捷公司準備將該站台語念成「巨卵」,或直譯「大粒ㄟ卵」,引發議論。由於怎麼翻都不對,索性將這個外來語直接以國語「巨蛋」發音。

     不少北部人遊賞高雄時還發現,巨蛋站隔壁的「凹子底」站,台語播音稱「ㄌㄚㄚ底」,也因沿用舊音,讓外地人有聽沒有懂。

     台北捷運淡水線的「唭哩岸」站也引發討論,但最後跟關渡站一樣,北捷公司考證後,分別以「Kiligan」和「Kantau」的昔日凱達格蘭族念法稱之,板南線的「江子翠」站也採當地傳統念法「江ㄚ嘴」。

星期一, 3月 30, 2009

富豪多 窮人更多 脫貧大挑戰

  • 2009-03-03 中國時報 【謝錦芳╱印度報導】

     前言:文明古國印度,最近因為電影「貧民百萬富翁」勇奪奧斯卡大獎而成為世人關注的焦點。近幾年來,印度經濟成長可謂突飛猛進,不過,貧窮卻始終是揮之不去的夢魘。本報記者走訪德里、清奈、班加洛等地,今明兩天分別就印度社會、經濟發展近況進行第一手報導,提供國人參考與反思。

     「我們的生活連都不如,但我們不是。」孟買街頭示威者抗議由英國導演拍攝、以印度第一大城孟買貧民窟為主題的電影「貧民百萬富翁」(Slumdog Millionaire),把貧民形容為「狗」,簡直是汙辱窮人、消費窮人,甚至認為導演有意醜化印度。

      儘管「貧民百萬富翁」榮獲奧斯卡八項大獎,許多人認為這是印度之光,不過,也有些印度人根本不想看這部電影。

      來自孟買貧民窟的童星Rubina,Azharuddin日前首次搭飛機赴好萊塢參加奧斯卡頒獎典禮,踏上了做夢都想不到的星光大道,頒獎典禮過後,這幾位幸運兒回到孟買,可望搬到新家,並且開始上學。但是,其他數百萬貧民窟的孩子面對的,依舊是骯髒惡臭的環境,破舊擁擠的家。

     孟買半數人口 棲身貧民窟

      「貧民百萬富翁」掀開印度最黑暗與醜陋的一面,在當地引發許多爭議。家住孟買的電視台記者瑞伊(Ruhi K.)說,「孟買有一半的人住在貧民窟,對於當地人而言,窮人在街上乞討,司空見慣,久而久之,大家好像視而不見。」儘管貧民窟短期內無法改善,瑞伊認為,這幾位小童星的人生因此改變,這是一個好的開始。

      班加洛管理學院教授拉吉夫則認為,這是一部危險的電影,電影把貧民窟的黑幫、犯罪和色情誇大了,讓外界對印度留下極為惡劣的刻板印象。拉吉夫悲觀地說,雖然政府也有許多計畫消除貧窮,但是貪汙與腐敗掩蓋了一切,情況很難改善。

     億萬富豪人數 居亞洲之冠

      在現實生活中,印度的貧富差距非常大。《富比世》全球前十大億萬富豪排行中,印度人占了四名。二○○八年全球億萬富豪人數,印度有五十三名,居亞洲各國之冠。印度百萬富翁每年以廿%以上的速度增加,在亞洲各國中成長最快,甚至超過中國

      不過,印度的窮人更多。世界銀行統計,印度十一億人口中,有四億五千多萬人每日生活花費不到一美元。一位台商回憶,六年前第一次來到孟買,剛下飛機,看到路上兩旁密密麻麻擠滿人,滿街垃圾與撲惡臭,簡直是個垃圾城。這些人從外地來乞討,晚上睡在街上。

      走進印度每一個大都市,都可以感受到富裕與貧窮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

      首都德里的中心區有如世外桃源,金碧輝煌的泰姬馬哈飯店,住一晚要花五百美元,印度富豪們經常在此宴客。不過,數十公里外破爛的帳篷內,就睡著許多吃不飽的窮苦人家。

      走進德里的舊城,是另一個世界,流浪漢就睡在馬路上狹窄的安全島上,婦人帶著小孩睡在舊德里的火車站裡。

     經濟成長減緩 衝擊中產階級

      過去十年來,印度有傲人的經濟成長,窮人比率明顯下降,但是下降的速度太慢。這波金融海嘯衝擊下,印度經濟成長減緩,新一波失業潮將使得好不容易晉升中產階級者,再度陷落貧困。

      「消除貧窮是印度政府最大的挑戰。」印度國家智庫(RIS)庫馬(Nagesh Kumar)博士指出,過去二十年來,拜經濟成長之賜,印度的窮人減少了二億,未來如果再讓二億人脫離貧窮,躍升中產階級,龐大中產階級將成為印度經濟成長的新動能。

      儘管有些印度人不認同「貧民百萬富翁」,不過,這部電影為窮人帶來希望,讓更多人看到問題,這也是印度五月大選後,新政府必須面對的首要議題。畢竟,經濟成長若不能為多數窮人帶來好處,這樣的成長也沒有太大意義。

星期五, 2月 13, 2009

改造基隆 效法波爾多古城氣魄

兩岸大三通啟動了,行政院長劉兆玄說,基隆港將成為北台灣閃亮的一顆星。雖然基隆地區有好山好水,但相較於高雄港,基隆被冷落太久了。基隆未來要如何招攬國外與兩岸觀光人氣,豐富港都的人文內涵,無疑是改造基隆的重大議題。

波爾多是值得學習的都市。這個法國西南酒都,不但成功打響紅酒,波爾多也擁有一百五十公頃全法最大的歷史藝術保護區;古城波爾多雖不斷現代化,卻又不失和諧。

二○○七年六月該市相當於半個城市的「城市大道」被列入聯合國世界遺產名錄中,聯合國破天荒將一個如此龐大複雜的建築群列入名錄,顯示對於波爾多的高度肯定。波爾多的氣魄與經驗,對於改造多雨、擁擠的基隆,應有極大啟示。

雖然馬英九總統承諾將台北捷運延伸至基隆,但仍需相當時日。馬蕭政見將西三、西四碼頭的更新納入「愛台十二項建設」,將給基隆注入一股活水。然而,港都應有鮮明的海洋意象。

澳洲雪梨港區與歌劇院,其色彩、造型和規劃,簡明流暢,海洋意涵強烈,故成觀光重鎮。更新西三、西四碼頭如果還是蓋蓋傳統大樓,那種遮蔽效果,恐使狹窄的港區景觀更加壓迫。我們能否想像,新港區以透明材質、流暢線條、遮雨廣場、空中廊道和人形步道串聯的創意夢境出現時,會是何等「閃亮」?

法國的敦克爾克港被稱為「自由港」,港與市的整合以「環境品質」為第一優先,並將環境管理、土地利用和景觀協調等一體規劃,因而獲得歐盟高度評價。基隆周邊的海洋大學、水產試驗所、海洋科技博物館、潮境公園和碧沙漁市等,俱是知性之旅的資源,遊客不應蜻蜓點水,逛了廟口夜市即趕往台北一○一。

換言之,從基隆一路延伸到九份、金瓜石,應該逐步整合為「海洋科技與休閒園區」,才能讓基隆在北台灣不再落寞。

【2008/12/22 聯合報】

星期三, 2月 11, 2009

歐洲智慧城 電力自給自足

歐洲正提倡「智慧城市」(smart city)概念,未來這種都市將能自給自足,供應本身的電力所需。

這項計畫的靈感出自於人類對氣候改變的恐懼,以及必須發展替代能源,取代骯髒的煤炭、不受歡迎的核能和供應不穩定的俄羅斯天然氣。

在智慧城市裡,建築物可透過強大的天氣系統自屋頂收集能源,提供給底下的家庭和路上的汽車使用。

未來能源短缺時,會有越來越多人開電力車,而食物殘渣、花園的枯枝甚至汙水都會被拿來製造瓦斯。

電力業面臨傳統商業型態的末日,正在尋找長期生存策略。

英國瓦斯公司(British Gas )的綠色能源部門負責人連恩說:「一種不同以往的產業型態將興起,如果任何能源公司忽略未來石化能源營收下降導致的長期衝擊,他們將會面臨大震撼。」

建造一個自給自足的城市是歐洲聯盟發起的概念。歐盟的目標是在2020年以前,把二氧化碳排放量降到比1990年的水準低五分之一。

知名作家和經濟學家雷夫金(Jeremy Rifkin)說:「25年後,數百萬棟建築將同時成為『發電廠』和『住所』。」

智慧城市的中心系統是「聰明電網」(smart electricity grid),能把能量送到需要的地方,並抵銷天氣系統經過時產生的尖峰能量。

德國電力公司E.ON的艾沃特說:「有越多再生能源,就越該裝聰明電網,它能穩定能量流動,所以不用擔心到達電網上限。」

他還說:「電力車可以接上電網,它可以在電網有多餘能源時充電,在電力不足時把電傳回來」。

假以時日,智慧城市不但能降低能源需求,還可以提供能源。

法國建築公司Bouygues在巴黎摩頓建造的辦公室,使用4,000平方公尺的太陽能面板,不但足夠滿足本身電力需求,還可以把額外的電力傳回電網。

Bouygues副管理主任馬佐耶說:「我們已經進入了突破的新紀元,以及一場建築業的科技革命。」

他說:「因為住戶能減少60%的電費,我們可以收更高的房租,並且把多餘的電賣給法國電力公司。」

許多電力公司已經把建築和房地產商視為未來的競爭對手。

英國瓦斯的連恩說:「我們已和房地產業者討論過。未來他們是否會發展本業,或是和我們聯手有待觀察。」

連恩又說:「我們每天有1萬個工程師在外面替他們裝鍋爐,雙方之間已經有足夠的信賴。這樣的合作關係在銷售再生能源和小型發電時,會更有助益。」

【2009/02/11 經濟日報】

星期四, 1月 22, 2009

預防汙染 先從社區組織做起

  • 2009-01-08 中國時報 【林孝信、陳美霞】

     近日高雄大寮「毒氣事件」,不僅暴露效率不彰的工業安全稽核制度與遲鈍的風險治理能力,更嚴正地逼視著馬政府埋頭拚經濟時所忽略的社區安全與公共衛生問題。面對大寮鄉民無辜受害,追究肇事者責任、賠償、維護學生的受教權等回應,是最起碼的事後補救措施。但,這些補救措施能挽回人民的健康社區安心嗎?

     事實上,大寮毒氣事件豈止是台灣汙染事件的個案!過去幾十年來,大大小小類似的工廠汙染事件已經發生無數次。因此,針對像大寮毒氣事件這樣的問題,我們若僅僅止於事後補救,另外一個、兩個、甚至多個社區汙染事件必然會再度發生。

     首先,讓我們來釐清事件背後二個方面的汙染源:

     一是經濟上的汙染源。毫無節制的追求利潤是一切汙染、一切環境破壞問題的主要根源。為了追求最大的利潤,企業主往往以壓低工資與不顧環境成本來達到目的,對於慢性而間接的環境汙染往往逃避應有的規範。於是,河川變臭變髒變毒,空氣中瀰漫臭氣毒氣,土壤酸化鹽鹼化重金屬汙染化,人民與土地健康受到長期的傷害。

     二是政治上的汙染源。為了避免環境受到過度的破壞,需要政府以公權力來進行規範。這是政府存在的重要理由之一。但是,這個問題並不單純,至少有幾個因素會干擾政府應該扮演的角色功能。例如,政府「經濟發展重於環境保護」的意識形態、或資方的壓力或遊說─包括合法的要脅(「否則我就關廠出走」)與非法的賄賂,會使得政府官員偏袒資方。

     又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相對於資方的刁鑽狡猾,政府官員執法能力或資源不足(此次事件環保單位遲遲無法找出元凶就是一例);再如,在現存的選舉制度下,資本家憑藉龐大的財力影響選舉,有些政府官員或負責監督政府的民意代表可能成了資方的代理人……。在種種困擾之下,政府的角色大量縮減或扭曲,不易承擔維護環境應盡的角色功能。

     面對這些殘害人民與土地健康的二大汙染源,如果不能完全依賴政府來預防、維護,那麼,人民的監督角色就非常重要。一開始,人民就要用選票監督政府與民代,將來,更應該進一步改善選舉制度,使得有錢有勢者不容易操縱選舉,讓政府能夠發揮真正的功能。但是,更重要的是平時的監督,監督的要點是考察決策背後的利益關係。其次,民眾要組織起來:個人力量有限,而且環境衛生與人民健康的維護是一個公共的事務,應當大家一起來關心監督。

     預防社區汙染就得先從社區組織做起。在組織時,不僅要聯合社區有聲望人士,也要吸收年輕知識分子與環境汙染的受害者參加。其次,有志之士要加強環境教育:環境問題高度複雜,知識不足,就看不到問題的根源。我們不但要學習有關環境衛生的自然科學知識,還要多瞭解資本主義社會運作的規律之下環境汙染問題如何形成。又其次,民眾要改變個人的消費習慣:任何商品的生產,一定相應地帶來環境的破壞,或是森林的砍伐,或是能源的消耗,或是廢棄物的排放等等。如果商品的銷售減少,資本家終究會減少多餘的生產,從而降低對環境的傷害。

     大寮「毒氣事件」看似只是一起地方性的「社區汙染事件」,事實上糾纏著千絲萬縷的政治經濟關係,毫無節制的利潤追逐更是元凶。就在政府大張旗鼓拚經濟、發行消費券刺激消費的當下,必須從此一事件得到警惕:盲目追求經濟成長所造成的環境病變,不僅造成社區的危機、政府權力的扭曲、貧富差距的拉大…等社會問題,也直接或間接影響人們的健康、公共衛生和社區安全問題,從而導致更為嚴重的社會與環境負債。而這些負債,終將留給我們的子孫償付。

     (林孝信為「科學月刊」創辦人,陳美霞為成功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教授)

觀念平台─開發不是硬道理

  • 2009-01-06 中國時報 【廖桂賢】

     台灣生活富裕,卻一直脫離不了發展中國家的心態,若一個政府沒有顯著的開發建設的政績,就會被評為沒有建樹。但如果我們堅信只有不斷地開發建設,國家才會進步,那麼台灣將永遠走不出生活品質低落、環境惡化的灰色之島的命運。

     最近在立法院已經通過一讀的農村再生條例,忠實反映了台灣的短視近利、開發至上的價值觀。其中,法案第三章是關於「農村土地活化」的相關條文,規範所謂「農村再生發展區計畫」的執行方式,若不是主觀認定許多農村的土地是「死」的,何須「活化」?法案若通過,許多打著「土地活化」之名的「農村再生發展區計畫」,充其量不過是建築開發計畫而已。

     許多人直覺地認為,農村和農地本身哪裡有什麼價值存在?不過是沒有地盡其利的土地,唯有加諸以硬體建築、改善表面的景觀,才會創造經濟價值,幫助農村走向繁榮。不但主政者這麼想,不少居住在農村地區的人們,由於物質生活遠比不上城市,也總企盼著農村可以慢慢發展為繁榮的都市,以改進生活。但誰說生活的改善,一定得靠地方的硬體開發?

     開發至上的價值觀最大的謬誤,就在於看不到那些被認為未地盡其利的土地的真正價值。從農地和都市中的「閒置」用地,到雜亂無章的荒地和河川高灘地,都被認為是沒有經濟效率的土地利用模式,但其實這些綠地是支持生態多樣性上重要的一環,默默地創造著「生態系統服務」(Ecosystem Services)的價值。

     生態系統服務不是什麼新的產業,而是指各種生態系統一直默默替人類提供的服務,例如農、林、漁產等就是生態系統所提供的服務或財貨。那些人們看不到的自然機制,像是綠地在淨化空氣、潔淨水資源、維護生物多樣性、滯洪等服務,都被人們忽略了。而這些服務一直由生態系統無償提供給我們,因此,我們將之視為理所當然;甚至根本不知道大自然默默地替我們工作,進而不斷地以昂貴的科學技術來取代免費的生態系統服務。

     因此,從生態系統服務的角度來看,這些沒有被開發建設占領的土地,可以說是價值連城。尤其是對台灣這個已經極度開發的島國而言,特別是在糧食自給率越來越低的情況下,為了國家整體安全和永續發展,更得設法讓現有的農地和綠地免於開發的威脅。今天,政府又進一步地試圖將農地變建地,等於是白白將價值連城的土地給浪費了,實在是用十九世紀的觀念來建設二十一世紀的國家的愚蠢施政。

     我們需要更多綠地農地,來淨化人類活動所產生的髒空氣和髒水,來讓生存空間已經縮減的動植物有個棲身之所,來確保國家有穩定的糧食供給—我們需要一個新的價值觀,來看待那些所謂「閒置」、「待開發」的土地。

     畢竟,土地開發不是硬道理,人類的安居樂業才是。

還給大寮居民環境權

  • 2009-01-01 中國時報 【陳怡靜】

     高雄大寮「大發工業區」陸續傳出四次臭氣汙染,使周邊潮寮國中及潮寮國小師生發生身體不適,被迫遷校上課,周邊居民醞釀包圍抗爭。環保機關至今仍無法找到臭氣來源,目前已由高檢署檢察官主動介入調查。

     排放氣體致人受傷涉嫌違反空氣汙染防治法及業務過失傷害、公共危險罪等,高檢方能主動偵辦,是行使憲法保障學生受教權最好的示範,也是保障人民免於恐懼不安的最後一道防線。人權不是抽象的口號,而是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也是普世基本價值。這次大寮居民受臭氣汙染而生氣有理,但是在生氣之後,仍需回歸理性與法治,才能根本解決問題。

     空氣汙染物的傳輸會因地形與氣象條件的差異,而有區域特性。高屏地區每到春初及冬季由於受中央山脈阻隔影響,東北季風過山後就容易在位於背風面的南部地區形成下沉而逆溫之大氣狀態。當地面產生低風速及近地層的逆溫現象,汙染物容易累積,且不利大氣中汙染物擴散,所以每到冬末春初是高雄地區空氣品質不良率最高的時刻。

     位於大寮空氣品質測站十二月分的空氣品質監測結果,以懸浮微粒為指標汙染物,顯示屬於「普通」的等級。但這次汙染多屬於有機空氣汙染物,包括乙酸乙酯、乙酸丁酯、氨氣、丙酮、乙烯及鄰二甲苯等。這類物質有許多是屬於溢散性排放源(從製程區未妥善控制而溢散排放,非從管道區排放),要一一釐清各廠製程及原物料,比對風向,釐清臭氣元凶,的確需要花費一段時間。但事件發生迄今已一個月,排放臭氣工廠枉顧學生健康,仍持僥倖心理繼續運作,損害居民及學生健康及受教權,有關當局應緊急應變處理,以保障當地居民健康及學生受教安全

     面對大環境不景氣,搶救經濟的前提下,政府更應重視環保與生態的健康,切莫讓我們安身立命的淨土再被汙染,動搖國本。面對經濟與環保的衝突,我們亦須在其中取得平衡,就從尊重人權開始!如同「世界公民人權宣言」提到:萬物循天理,天地人本一。彰顯人權是來自人對自然與生態的尊重。社稷平安是國家富強康樂的基礎。

     不論這次大寮臭氣事件的調查結果為何,都希望工廠業者、政府環保與捍衛法治正義的法務機關,都能秉持「尊重人權」的立場,審慎處理,做好汙染防治。最好是能把它做到台灣環保汙染史上人權、環境權成功的範例,給民心一個安定的依靠,並減少日後令人遺憾的汙染再度發生。而目前最重要的是:趕緊找出汙染源真相!(作者為宜蘭大學環工系兼任助理教授,聯合國/NGO台灣世界公民總會會員)

從兩顆巨蛋看北縣市合併

  • 2008-12-30 中國時報 【潘翰聲】

     日前板橋市長公開反對台北政府巨蛋BOT犧牲運動場地,而台北市松山菸廠周邊居民數年來也堅決反對大巨蛋BOT犧牲綠地與古蹟。從這兩件事情來看,縣市合併的行政區域重畫問題,已到了不得不積極面對的關鍵時刻。

     近來縣市合併終於成為重要政治議題,並不僅因總統的政治承諾,更由於區域間政府資源分配矛盾日益尖銳。早期將一個區域中最精華的一塊切出來成立直轄市、省轄市想法,不單是出於「城|鄉」二元對立認識論障礙,也是「少數人先富起來」以帶動周邊發展的成長極發展模型結果。

     實際上,中心城市確實因政經文化資源匯集而發展,但邊陲卻更加破敗蕭條。更嚴重是,緊貼在中心邊緣的半邊陲地帶,出現大量依賴城市,或提供製造業廉價的生產基地,或提供便宜的「臥房與廚房」讓勞動力得以再生產,這些密集住宅區因公共投資不足導致環境品質低落,縣民引頸盼望能夠越過一線之隔成為市民。

     淡水河兩岸的巨大反差,縣民晨昏往返於橋樑之上,相對剝奪感日積月累,為回應政治壓力,生出「準直轄市」的怪胎,但政府財政困難的情勢下,終究還是有名無實。縣府比不過市府在各方面的豐沛資源,跨年活動只得停辦,而曾經嘗試合作的無車日等活動,在光芒被吸走之後,改回自行舉辦。但縣府仍期待將縣治營造成另一個都心,巨蛋即是以重大建設吸引人潮與金潮的想像工具。

     相反地,北市歷來主政者未意識到其政績是首都「集三千寵愛於一身」結構使然,並非天縱英明,而從來沒有評估成本效益觀念;市中心短短兩公里距離內重複投資,竟先後規畫兩個功能重疊、僅規模略大的巨蛋。

     台北大巨蛋的選址,囿於行政官僚慣性,從來只在行政區內打轉評比,甚至導致「如不蓋在松山菸廠、換到關渡平原豈不更慘」的次爛理論與鄰避邏輯(不要在我家後院)。但如將眼光放長到BOT五十年期限,台北縣市與基隆市勢必合併,適合的場址可有更多選擇,應從有機體的多樣性與區域均衡發展來作整體考量。

     儘管社會上對盤根錯節的地方派系多所質疑,鄉鎮市長官派的呼聲沒有停過,三都規畫下鄉鎮市層級政客立即失業的效應,凸顯縣市合併或單獨升格將引發嚴重的地方自治危機。未來三都的規模將遠超過現在的直轄市,鄉鎮市的層級若等同於區而改官派,不像日本東京都之下設有區級地方自治議會,最基層的村里長將會比現在更弱勢、更像政府的傳聲筒。而市長的民粹潛力不僅有挑戰總統的「葉爾欽效應」,龐大的市府也無法有效地回應地方民意的需求

     如果板橋市長變成官派,便不可能反對上級推動的巨蛋BOT,只有極少數有良心的弱勢里長卑微地抵抗,必須在體制外捲起數千人的連署,鍥而不捨地追蹤每個細節,才能推動政策改變。(作者為綠黨祕書長、松菸公園催生聯盟發言人)

大寮人被充分告知的權利

  • 2008-12-29 中國時報 【何明修】

     在這個月內,高雄大發工業區已經接連發生了三次不明氣體的毒害事件,緊鄰工業區的潮寮國中與國小直接受到波及,累計有上百名學生送醫治療,周末要舉行的學校運動會也被迫緊急取消。大寮鄉民不能接受這麼離譜事,日前他們發起激烈的圍堵抗爭,終於迫使被懷疑闖禍的汙水處理廠暫停運作三天。

     外人恐怕很難理解大寮人的憤怒,因為他們只看到電視上向警察投擲石塊的畫面。在以往,工業區多半是露天燃燒廢五金的工廠,為了吸引他們的進駐,閩南語唸起來不吉利的「大寮工業區」被改為「大發工業區」。後來果然大發利市,陸續進駐了各式各樣的電子廠、化學廠,但是居民的環境惡夢才正要開始。

     根據官方的資料,連續兩年,大寮空氣汙染是全縣之冠,PSI指標大於一○○的日子多於石化產業密集的仁武與林園。三年前,居民還成立了社區巡「狩」隊,他們的任務不是一般的治安巡邏,而是進行貨真價實的「狩獵」,捉工廠偷排廢氣廢水。很諷剌地,前一陣子,捕捉汙染的獵人成為了以身試毒的金絲雀,隊員還被半夜的廢水嗆到送醫。一位無奈的鄉民就向筆者表示,反正景氣那麼差了,被捉去牢�吃公家飯,也比在家�被毒死好。

     與鄰近的林園鄉比較起來,大寮人已經算是很客氣了。二十年前,林園鄉民也是懷疑汙水處理廠出了問題,他們直接衝入廠房,將電源關閉。結果林園事件使得石化業工區停擺了三個星期,政府與業者也付出鉅額的賠款。如果不是連續三次影響到學校的正常教學,如果現任的鄉長不是來自於直接受害的潮寮村,誰知道大寮人還要忍受多久。

     大寮事件也呈現了居民沒有被充分告知的窘境。在鄉民的封路圍堵下,環保署長與縣長都前來處理,但是他們對於肇事責任的歸因卻各持一詞。環保單位雖然已經在當地設置了空氣監測設備,但是他們卻不敢公布數據,事發之後才急忙找專家來判讀。長期以來,工業區鄰近居民總是在抱怨,每次報案之後,監測人員姍姍來遲,根本無法採集到瞬發性汙染的證據。

     正本清源的解決之道即是,在工業區周遭進行全面的環境監測,並且讓居民充分掌握最新的動態。如此一來,有沒有汙染產生是一目了然的事情,安分守法的業者可以放心經營,被汙染迫害的居民也省下了抗爭的成本,更重要地,這也符合環境保護基本法第二十七條所揭示的公告與預警精神

     公開的環境監測看似簡單,但是在實際上卻是面臨層層的阻力。許多工業區服務中心都有完備的監測設備,但是其數據卻在連地方環保單位都無法掌握。一位工業區官員就曾筆者透露,民眾的「素養」太差,根本不看懂科學數據。事實上也正是這種不信任的態度,才迫使受害民眾採取更激進的抗爭方式。

     另一方面,帶頭抗爭的政治頭人也不重視環境監測,他們寧願將心力放在補償金額的討價還價上。模糊的汙染判定、受害鄉民的憤怒往往是民代向業者爭取回饋、公關等各種好處的籌碼。

     在保守的官員與貪婪的民代聯手下,居民被充分告知的權利被犧牲了。在這種情況下,類似大寮事件的環境抗爭只會接二連三地產生,工業區與社區也不會有和平相處的一天。

     (作者為中山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副教授)

三都合併應暫緩

  • 2008-12-25 中國時報 【謝宗翰╱北市(研究生)】

     隨著明年縣市長選舉逼近,加上馬總統日前宣示台中縣市將率先在民國九十九年完成合併,各縣市紛紛要求合併,除了藍營執政的台北縣要求立即升格外,綠營執政的台南縣市及高雄縣市也跳出來要求合併,一夕之間合併問題已變成敏感的政治議題。

     過去十年間,政府重大產業扶植計畫多落腳於中北部,相較起來屬於傳統重化工業及傳統產業為主的高高屏地區到目前為止仍未看到中央政府提出具體而長遠的轉型計畫,而今在中科產值持續擴大及胡志強市長力推的加持下,馬政府宣布優先推動台中縣市合併,這對於產業計畫已經整整被忽略十年的高雄縣市而言更是情何以堪。

     筆者更強烈質疑中央政府對於合併的相關配套措施究竟做了多少?明年就要舉行地方縣市長大選,光是大台中地區就將選出兩名地方首長及七、八十名縣市議員,合併勢必代表某位首長及一半的議員將失業,衍生的政治問題,中央政府是否已經考量過了?筆者認為在取得有效共識前,府院應該要暫緩三都計畫的推動。

農村再生 二千億的誘惑

  • 2008-12-24 中國時報 【蔡培慧、吳音寧】

     「真實」的農村,到底是什麼?要「再生」成什麼模樣?專業農人、到工廠打工的兼職農人、出門在外的農家子弟、以及住在農村,而到農會或其他機關上班的職員、還有進入農村進行社造的工作者,想必都有不盡相同的認知與「想像」。但重點不在這裡,重點在於行政院目前提出的《農村再生條例草案》,用兩千億基金的甜頭,以及「由下而上」的宣示,夾帶、掩飾草案中最大的重點,那就是,行政機關得以「由上而下」,對公私有土地進行強制徵收、重劃、變更使用。

     確實初看草案的第二章,可以看見「農村社區內之在地組織及團體應予整合,並互推其中依法立案之單一組織或團體為代表……共同擬訂農村再生計畫,報直轄市或縣(市)主管機關核定」等,好似為由下而上提計畫,提供了一條管道。但這條管道,放到現實脈絡來看,可能也只是立法者的「想像」。

     首先,備受質疑的是,所謂的「在地組織及團體」,到底所指為何?草案中並沒有「合法立案」以外的其他規範,不過,昨日農委會主委陳武雄說了,「當地農會或社區發展協會」,都可以算是。

     試問,依現實脈絡來看,若農會與社區發展協會,要爭「唯一」─因為只有唯一的「代表」,才能提計畫─會是具備地方勢力的農會,「整合」各個協會,還是NGO團體有可能要農會聽令?更何況再生計畫中,依規定,可將農漁會的土地,納入規畫、變更的範圍內,那是有土地的農會,整合沒土地、也沒土地變更經驗的NGO團體,還是社造團體可以規畫農會的土地?

     不說在地組織的整合,難上加難,甚至因有暴利可圖,極可能造成社區內派系爭奪、黑道操控等問題,就說真的整合出一個「代表」好了,送請主管機關核定,難保主管機關對哪塊地要怎麼畫、怎麼變更,會沒意見。這樣的「由下而上」,真有草根社造介入的空間嗎?

     更大的問題在於,農村再生條例草案的第三章,為「由上而下」的土地開發,大開方便之門。縣市政府可任意提出再生發展區計畫、整合型農地整備計畫,不需要徵詢在地組織或人民的意見。事涉農村社區及周邊(沒有界線規範)的土地如何開發、以及土地徵收重分配等,攸關人民財產權事宜,但草案中俱以「由中央主管機關另定之」等模糊字眼帶過,試圖以行政命令,擴大農委會的權力,這是明顯的行政擴權。

     至於土地開發的內容,除了農地外,更以「範圍內公有土地,一律參加」強制納入公有地。以過往台灣土地開發經驗不難想像,勢將出現小面積私有地,圈住大面積公有地,進行變更的荒謬。

     況且,農村再生條例並未確保預算的實施對象,縣政府可主動提出的「整合型農地整備」,才是此法案的要角。所謂「由下而上」的提計畫,難保不會只成為包裹毒藥的糖衣。

     農村社區內部階級分化,是一個市場經濟商品化農業的歷史過程。正是一代一代奮起的農民,使台灣農村在不友善的政經結構中,仍能保持著活力。一部惡法,包裹著不切實際的糖衣,若草率通過,付諸施行,將是專業農民、兼業農民、住在農村的職員、離鄉的農家子弟、以及草根的社造者等,大家共同來承擔惡果啊。(蔡培慧為台灣大學生產業傳播與發展學系博士候選人,吳音寧為作家;二人皆為農家子弟)

釐清真實的農民與農村

  • 2008-12-23 中國時報 【向家弘】

     台灣農村的沒落狀況存在已久,除了天災人禍或還能引起社會些許關注,救濟式的注入微薄的資源外,真正的結構性問題向來缺乏更有遠見的行動方案因應。近來,「農村再生條例草案」送立院審查後,能夠引起多方關切,雖然與一千五百億的農村再生基金規模絕對相關,但如因而有更多的深化討論,對農村發展都是正向的意義。

     目前看來,支持意見多基於照顧農村/農民的立場(也是政治正確),贊成更多的資源及建設投入,甚至加碼至兩千億。而批判或反對的意見則如昨日在時論廣場發表文章的政大教授們的觀點,擔憂一個由建商及地方政治派系所主導的圈地運動,再次「去農民、去農地、去農業、去農村」。

     衡諸正反意見,事實上都預設了一個弱勢農村的存在,不同的只是建設與保護的差別。這個差別所引發的論戰由來已久,不過弔詭的是,不論哪種主張,似乎都無助於扭轉台灣農村逐步趨向頹敝的方向。

     關鍵在於我們是如何理解及想像農民與農村的,是一群被知識分子類型化的無知老農,由財團與既得利益者宰制的弱勢社群?是為農業生產而保留的生產工具,為糧食安全服務的生產基地?是都市人的後花園以及關於田園生活的種種浪漫想像?不能說這些不是事實,但有限,這種侷限性的理解,形構成一種由知識分子所生產的符號系統與邊界,將農村框架其中,造成另一種無形的圈地運動;不論建設或保護,都由外力所詮釋與決定,農村的主體因而益形模糊,只剩符號邊界之外的部分事實理解,而看不見其中的真實。

     現今的農村有各種人居住其中,從事各種行業,而非僵固想像中的只有農業、農地與農夫(即便是農夫,也有不同年齡層,具有多元的在地專業知識),它有不同的社會文化及政治經濟的發展脈絡,它有其不同需求生活節奏。農村,是一個以人為主的生活場域,不是一個以生產為主的工具性「他者」。

     從邊界之外來解讀「農村再生條例草案」,很容易基於預設農民弱勢的觀點來批判外的入侵或剝削,但如果脈絡性的理解十多年來在許許多多農村所進行的社區營造及培力工作,或許可以認知到在農村走向衰化之際,農村居民透過學習及集體行動改變現況的內在力量,是既強大且充滿各種未來可能性的。

     因此,關於「農村再生條例」部分疑慮,例如窳陋地區或再生區畫定的操作等可以有更周詳的配套措施,但莫忽略了整部法案強調的是由下而上的社區居民參與以及農村在地特質的多向度發展。它看見了農村內在的力量與可能性,提供社區居民自主發展的契機與空間,這是過去農村政策中一直缺乏的視野與高度。筆者呼籲,討論與關注應理性聚焦於它的整體意義與操作配套,而非對於條文的既有偏見。(作者為社區工作者)

星期三, 1月 21, 2009

農村再生為了誰

  • 2008-12-22 中國時報 【賴宗裕、徐世榮、顏愛靜】

     以促進農村活化再生、建設富麗新農村為目標的「農村再生條例草案」,正在立法院審議;朝野不分黨派將農村再生基金加碼至二千億,意欲照顧四千個農村及六十萬農戶。吾人不禁要問,實際需求何在?台灣有八○%的人口居住在都市地區,過去十年來,政府積極推動都市更新(都市再生),已完成的個案不過數十個,如何在未來十年進行四千個農村建設?這真是農民的需求,還是政治的需求?財團派系的需求?會不會又是一個錯誤的政策,最後無力執行,浪費民脂民膏?

     吾人不禁再問,農村再生為誰再生?真是要照顧六十萬農戶嗎?日前在一個會議場合,聽到農委會官員這樣說:「原先農村再生的立法意旨是照顧四千個鄉村社區和六十萬農戶,但是現況中農村居住者並非全是農民,若只針對那六十萬農戶補助,也會引起爭議。因此農村再生條例不是針對農民來補助,而是針對農村的整體改善和活化。只要有意願都可以來做,譬如說其實農民不會寫計畫書,但若是由退休學者、有教育水準的人力等在地農村居民主導才會成功。因此在真正實行農村再生活動時,大部分的農民是配合的,真正主導的是知識水準較高的人,因此不會是以農民為主。」

     若是如此,原來農村再生條例不是為了農民,也不是為了振興農業發展,而是要農民來配合開發,所以照顧六十萬農戶或許是用來爭取預算的政治語言,而真正受到補助與照顧的恐怕是具有整合能力的建商財團與地方派系?

     再者,農村再生條例(草案)第卅一條規定,農村社區內的窳陋地區得要求土地所有權人或建築物所有權人限期改善,屆期未改善者,直轄市或縣(市)主管機關得逕為實施環境綠美化、建築物之維護或修繕,其所需費用由土地所有權人或建築物所有權人負擔。這樣強勢的規定,殊不知有些農戶農民經濟困頓無力改善,只能窩在窳陋的房舍,卻被視為妨礙農村景觀的份子,被要求限期改善。這種高傲無情的立法心態,令人難以苟同。

     據聞農委會在立法未通過前,已選定地區試辦,換言之,沒有條例亦可辦理。事實上,現行農業發展條例、農地重劃條例及農村社區土地重劃條例等已有相似之精神與作法,足以達到相同之目的。如今制定農村再生條例,以建設富麗新農村之名,編列二千億經費的動機就令人不解。

     若依目前條例草案內容實施農村再生後,變更農地以擴大可建築用地,其可開發或受影響之農地規模恐將超過十萬公頃,約占現存特定農業區與一般農業區總面積的二○到二五%,農村將水泥化,有些農民被迫離農,糧食安全不保,對農地資源保護及農業生產環境的維持傷害極大。農政單位主張的三農政策:農地、農業、農民,恐遭自行摧毀。

     我們一向支持政府照顧農民的政策立法,令人遺憾的是,不談農地保護與農業發展的農村再生條例不是為農民而設計;不知為誰再生、為何再生的農村再生條例形同「農村開發條例」,我們極度擔心實施之後,農民不見了,農地沒了,農業也恐將「往生」。真不知這個條例花掉二千億之後,要為台灣的未來留下什麼?政策的制訂者與立委諸公們,在立法通過前,請給我們答案!

     (三位作者皆為政治大學地政學系教授)

農村再生條例 災難之始

  • 2008-12-21 中國時報 【邱星崴】

     馬政府開出一五○○億的《農村再生條例草案》,在這條草案中,將農村定義為:「指非都市土地既有一定規模集居聚落及其鄰近因整體發展需要而納入之區域。」只要是非都市計畫內區域,都可是「農村」。那符合上述定義市郊或山林別墅(農舍)群算不算農村呢?

     在條例中,可以提出計畫的單位有兩個:一個是農村社區,一個是主管機關(農村所屬縣市政府)。前者由下而上提出「農村再生計畫」,後者由上而下提出「整合型農地整備」,兩者其實只有名義差異,實質都是用來改變農村的土地使用。只要配合上該草案的土地變更條款「私有土地所有權人超過五分之三,且其所有土地面積超過範圍內私有土地總面積三分之二之同意」就是災難之始,因為農村土地就可以強制變更。

     為什麼說是災難呢?這個條款看來只知抄襲國外,卻忽略了台灣的社會條件:台灣農村仍然是傳統的「鄉民社會」。鄉民社會由頭人主導,透過派系運作分配利益,並且講究面子和人情。雖然社區營造在台灣如火如荼地推動十幾年,但還未能撼動鄉民社會的根基。事實上,在大多數的鄉村,要談公共論述的建立與參與幾乎不可能,這不是他們的行事風格。對他們來說,做了再說比較重要。但是,時至民主社會,龐大預算的投注以及共同體的徹底改造,只由少數頭人決定是不可行的。然而,台灣農村的派系問題嚴重,大多是五五波鬥了數十年以上。所以,只要地方頭人鞏固好一半的基本票,再威脅利誘一些邊緣票,達到五分之三是相當容易的。後果就是,農村再生條例淪為少數人的禁臠,他們可以從心所欲發包工程,將農地轉建地。

     那麼,有反制的方法嗎?很抱歉沒有!在本草案中,提供了兩個管道:一個是社區公約;另一個是由中央主管機關審查。社區公約在法律位階上極低,除了道德勸說外,幾乎沒有實質約束力;中央主管機關審查,也就是農委會,基本上有消化預算的壓力,沒有嚴格把關的誘因。坦白說,這就是一個行政部門自己關起們來玩的遊戲。

     我不打算否定農村再生條例本身可能有的正面功能:閒置空間利用、釋出閒置農地…遺憾的是,在台灣社會的現況下,由於對農村未來想像的貧乏,農地的使不外乎蓋民宿或種植觀賞植物…。但這些改造方向都建立在農村必須轉型成觀光農業的前提,可是問題在於,台灣沒有足夠的條件去支撐四千個農村,而且讓每一個農村都發展出自己的特色。特色的發展是需要資源挹注的,目前台灣無論經濟資本或文化資本都付之闕如,只會製造出一個又一個的樣板農村。

     我反對農村再生條例草案,因為它再生的不是農村,而會是樁腳和綁樁文化。而台灣的農村,從此支離破碎,因為地目變更和轉用建地的關係,一步步走上毀壞之路。

     (作者為台灣大學社會系學生

杭州灣跨海鐵路大橋 後年前動工

繼今年5月剛完工通車後的杭州灣跨海公路大橋後,大陸進一步計畫在杭州灣興建跨海鐵路大橋,施工難度將更甚於跨海公路大橋;預訂總投資金額超過人民幣200億元,將在2010年前動工,未來將可大幅縮短江蘇南通經上海至浙江寧波鐵路行車時間,完善長三角地區鐵路網路。

根據「上海商報」報導,大陸鐵道部日前公布修改版「中長期鐵路網規畫圖」,明確上海鐵路局於2010年前開工建設一批新增線路,其中最受關注的就是滬通鐵路(上海─南通)向南延伸,經浙江嘉興一帶,跨越杭州灣興建鐵路大橋直達寧波,未來再延伸至舟山。

根據報導,南通─上海─寧波鐵路全程約400公里,該鐵路在蘇南、上海、浙北可利用部份現有路線;而上海跨越杭州灣至寧波路線總長150公里,建設難度超過杭州灣跨海公路大橋,將在開工前進行充分論證。

鐵道部已規畫上海鐵路局將在2010至2020年,新建一批客運專線,一是杭甬深客運專線向北延伸至上海;二是杭長客運專線向西延伸至昆明;三是蚌埠至合肥客運專線;四是南京至杭州間的客運專線。

其中,滬杭甬、合肥至蚌埠、寧杭客運專線、金溫、南京─安慶、阜陽─六安、宿州─准安鐵路建設項目,都被列入2010年前開工建設的目標。

【2008/12/10 聯合報】

廣角鏡》曾經是荒漠

新華社

「油田現農田,油城變遊城」,這裡是新疆克拉瑪依市,當地曾是一片戈壁荒漠;經過卅年發展,如今已是大陸「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圖為如今的克拉瑪依,已是一朵綻放在準噶爾盆地西北緣的奇葩。美麗的克拉瑪依阿依庫勒水庫。

【2008/12/09 聯合報】

1小時生活圈 珠三角2020年實現

10年後,珠三角將成為一小時生活圈。屆時,廣州民眾可在中心城市工作,到副中心城市居住,衍生出「都市群生活方式」。

據日前國務院通過的「珠三角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力圖融合珠三角城市群。預計到2020年,乘火車由廣州至大珠三角各地市只需1小時,至廣東省各地市2小時可達。

在「珠江三角洲經濟區域城際快速軌道交通網規劃」中,珠三角城際軌道快線將以兩條主軸、三條放射線和兩條聯絡線連接九市,連同現有高速公路網一起構築以廣州為中心的「1小時生活圈」。

現有的同城就業居住模式,將改變為「大都市生活圈」的就業居住模式。

這幾條重要交通線分別為:廣佛地鐵,推動廣佛都市圈的融合:廣汕、廣惠、廣園東路延長線的建設和廣深港高速鐵路、廣深沿江高速公路的籌建,強化廣州與東莞、深圳、惠州、香港的連接。

廣州地鐵三號線、新光快速路等項目建設和廣珠地鐵的籌建完畢後,將強化廣州中心區與南部的南沙、中山、珠海、澳門的連接。

日前開工的城際快速軌道,正式邁出珠三角的一日的步伐。

城際快速軌道交通網以廣州(佛山)、深圳(香港)、珠海(澳門)為中心,以廣深、廣珠經濟帶為主軸,輻射肇慶、江門、惠州、中山、東莞等市,總長1070.5公里,珠三角城市群可望實現軌道一小時「生活圈」。

【2009/01/05 聯合報】

深圳 名列聯合國「設計之都」

深圳市政府昨天宣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已命名愛荷華市與深圳市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創意城市聯盟的「文學之都」與「設計之都」。

深圳新聞網報導,深圳市副市長閆小培在北京召開的記者會指出,早在2003年,深圳就著手實施文化立市的目標,並提出把「兩城一都一基地」(圖書館之城、鋼琴之城、設計之都和動漫基地)的建設,作為文化立市的主要重點項目。

聯合國專家小組對深圳市的評估認為,深圳市的發展潛力、速度、人口年輕與活力,有相當大的潛能。

同時,在深圳市政府的支持下,深圳市在設計領域,諸如平面與工業設計、數位產品與網路互動設計,及包裝設計行業,採用先進技術和環境處理手段等,贏得穩固的地位。

中國教育部副部長章新勝表示,獲得授權以後,深圳市今後不僅能夠用中國深圳市的品牌,還可以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名稱和標誌。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2004年底設立創意城市網絡,旨在支持世界各國城市在社會、經濟與文化領域的發展。

加入聯合國全球創意城市網絡的城市,被分別授予7種稱號,如文學之都、電影之都、音樂之都、設計之都、媒體藝術之都、民間藝術之都和烹飪美食之都。目前,已經有16個城市加入該網絡。

其中,設計之都的競爭最為激烈。

在已加入和正在申請加入該網絡的城市中,有1/3專門申請該稱號。

目前已命名的6個設計之都為︰柏林、布宜諾斯艾利斯、蒙特羅、名古屋、神戶和深圳。

【2008/12/08 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