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十年,重慶變化很大,幾乎可以用「脫胎換骨」來形容,市區高樓林立,宛如香港。不過,根據世界銀行報告,重慶的空氣汙染一度高居世界主要城市之冠,在追求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窮人成為環境汙染的最大受害者。
為加速西部開發,近年中共中央政府投入大筆經費建設重慶為示範區。看到重慶市區橫跨長江、嘉陵江上許多座雄偉的大橋、車水馬龍,一位印度籍記者不禁感嘆,她的家鄉孟買要蓋一座橋,吵了十年,現在還沒蓋起來。
為了充分供應西部開發所需人才,距離重慶市區五十八公里的永川被選定為教育城,四年前開始投入二十億人民幣,興建一座以職業教育為主的城市,目前各類在校生約十萬人,每年培養三萬多名職技人才。
永川原來有許多竹林,導演李安拍攝電影《臥虎藏龍》,劇中男女主角在青翠的竹林上比畫功夫,就是在永川拍攝的。走進永川這個職校城,新建大學旁有許多農家和農田,形成獨特的畫面。永川職校城的建立,不僅帶動地方發展,也提供了更多就業機會,是相當有創意的規畫。然而,在繁華景象的背後,潛藏日益擴大的貧富懸殊問題。經濟成長曲線呈直線上升之際,貧富差距惡化速度令人膽戰心驚。在重慶市中心區,來自鄉下的農民工住在破舊幽暗的房子裡,每月只需付五元人民幣租金,就為了討生活。
一位有切膚之痛的重慶台商說,大陸的「紅眼症」就是貧富差距惡化的後遺症,這種情形在內陸地區尤其嚴重。許多台商與大陸國營企合資成立公司,最後吃暗虧,有些被合作夥伴坑了,有些吃上官司,最慘的還背一屁股債。他強調,這種情形並非特例,而是非常普遍。
在經濟發展為目標的前提下,水與空氣的汙染在中國日益嚴重,全球卅個嚴重汙染的城市,有廿個在中國。重慶前年發生百年來最嚴重的乾旱,去年出現一一五年來最嚴重的洪災,環保學者認為,這與週遭生態環境遭破壞、地球暖化等因素有關。
三十年來,大陸創造了高速成長的奇蹟,但也付出了慘痛的代價,貧富差距擴大和環境惡化都亮起紅燈。雖然中共官方也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但從中央到地方,問題多如牛毛,無法在短期內解決。如果這兩個問題未能改善,那條直線上升的成長曲線,也就失去了意義。
重慶市長:汙染的企業 再好也不要
歷史古都重慶近年積極招商引資,雖然沿海地區產業因為新的勞動合同法、勞工成本上揚等因素,開始考慮往內陸遷移,市長王鴻舉說,在追求經濟發展過程中,仍要兼顧環保,「不符合國際環保標準,再好的企業,我們都不要。」
重慶在一九九七年升格為直轄市,人口高達三千一百多萬,面積八萬多平方公里,比台灣大許多。去年六月,為加速中西部發展,國務院通過將重慶列為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近十年來,重慶市民平均所得由不到六百美元成長至去年的二千美元,翻了好幾翻。
自二千年以來,重慶推出藍天與綠地行動,關掉二千多家汙染嚴重的工廠。以下是王鴻舉接受訪談記要。
問:重慶發展過程中,面臨最大的挑戰為何?
答:大量農村人口移往都市是一個趨勢,每年以一.七%的速度增加,這個速度比全國平均快,再快就不平衡了。農村不能因為勞動力大量流失而發生問題,中國人常說,「自己的飯碗要自己端」,我們必須確保食物供應自給自足。農民進入城鎮後,應該享有基本的權利與福利。我們不允許重慶市內出現貧民窟,這會變成犯罪的淵藪。我們不鼓勵農民全都移入城市,希望他們能留在農村。
問:重慶位於內陸,吸引外資的策略如何?
答:由於地理位置的關係,內陸企業要負擔較高的運輸費用,運輸與通訊都是重點發展項目。我們正在興建的鐵路有九條,另外也有九條高速公路全面展開,並且在重慶交會,重慶變成全國最重要的交通樞紐。光纖系統方面,每個縣市都在鋪設,我們要做到重慶到紐約的光纖零距離。
重慶每年有十萬多大學生進入勞動市場,也有十萬個職校畢業生進入職場,這是其他地區沒有的優勢。目前資訊科技發展最快,每年平均成長八十%,其他如集成電路、服務外包、軟件設計等,都非常歡迎。
問:追求經濟發展之際,如何與環保取得平衡?
答:過去我們以經濟發展為主,現在強調科學的發展觀,環保是不能忽略的。重慶是中央指定的城鄉配套改革示範區,發展曲線直線上升,去年人均所得成長十五.三%,這在中國是很高比率。不過,空氣、水資源汙染是須防止的。「對那些不能符合國際環保標準的企業,再好我們都不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