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12月 17, 2008

雙東排灣族反核 大武會師

屏東、台東近400名排灣族人,昨天在台東縣大武鄉誓師,反對核廢料處置場設在排灣族人的傳統領域內。
相片╱警方提供

屏東、台東排灣族部分反核人士合組「排灣族反核聯盟」,昨天在台東縣大武鄉會師,反對台電在達仁鄉設置核廢料處置場;台電則以國外為例,強調核廢料未必危及安全,做得好還能促進地方觀光。

排灣族反核聯盟人士指出,台電公布全台3處核廢料最終處置場,分別是屏東縣牡丹鄉、台東縣達仁鄉及澎湖縣望安鄉,其中前2處是排灣族人居住地,是族人傳統領域,長期以來大部分傳統領域已經被政府占用,「現在還要把核廢料丟給我們,真的太超過」。

他們說,傳統領域中有舊部落的遺址,是珍貴的文化遺產,一旦成為核廢料處置場,不僅危及居民健康,還會破壞文化遺產,政府以50億回饋金誘惑地方政府、以各種說法欺騙人民,卻罔顧文化遺產的重要性。

反核人士強調,失去傳統領域,未來族群的延續發展會更困難,而且南迴一向是旅客眼中最潔淨的觀光海岸,一旦設置處置場,將直接衝擊觀光產業及生態環境,他們堅決反對政府以核廢料汙染排灣族人的土地。

台電台東區服務處表示,目前台灣最終處置場的技術相當成熟,有能力建造安全的處置場,其實並不像外界想得那麼可怕。自1952年英國設置第1個最終處置場以來,目前全世界各先進國家共設置79座低放射性廢棄物最終處置場,從未發生汙染環境或影響海洋生態事件。傳言俄羅斯烏拉山爆炸事件,是因高放射性廢棄物引發,與台灣進行的低放射性處置場完全不同。

以日本為例,15年前在青森縣設置低放射性廢棄物最終處置場,但青森蘋果年產量超過42萬公噸,魚、貝、螃蟹、水產行銷全球,另每年光是8月傳統祭典,就吸引超過300萬觀光人潮;韓國3年前在釜山設置處置場,反而帶動了地價飛漲及人口遷入,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再以台東蘭嶼近5年的資料顯示,參訪蘭嶼鄉及貯存場人數並未減少,近年因縣政府、觀光局大力宣傳飛魚季,觀光人數愈來愈多。

【2008/12/07 聯合報】

星期二, 12月 16, 2008

洛杉磯塞車問題 全美最慘

洛杉磯的交通擁塞及空氣污染和好萊塢的地標一樣出名,高速公路塞車日益嚴重,又欠缺便捷的大眾運輸系統,使得洛城幾乎無時無刻處於交通尖峰期。如何解決交通問題成為執政當局最嚴厲的挑戰。

洛杉磯是全美塞車最嚴重的城市,根據運輸研究權威德州交通機構(TTI)統計,洛杉磯每年因交通打結誤點4.9億小時、浪費汽油3.84億加侖、生產力損失93億美元,環境和社會成本尚未計入。

洛杉磯都會交通局(Lamta)理事弗雷明說,洛杉磯車滿為患,,「沒有一個簡單的解決方案,必須多管齊下」。Lamta的轄區廣達1,433平方哩,居民超過1,000萬人。

最近洛郡已採取許多「簡單」的作法來改善交通,例如紅綠燈號誌連線、高速公路匝道收費,以及高承載管制。

國際政策機構蘭德公司(Rand)主管瓦克斯認為,開徵塞車費和提高停車費用等短期措施,可能收效較快,他說:「收費是減少塞車唯一可行的選擇,且馬上見效。」

【2008/12/01 經濟日報】

星期五, 12月 12, 2008

城市角落》柏林4╱柏林嬰兒潮

Prenzlauer Berg據說是全德生育率最高的區域,我住了三年,在咖啡館讀雜誌、在街上踩初雪,總會見到時尚的年輕爸媽,推著娃娃車來去。在沒電梯的地鐵出口,我幫過上百個媽媽把娃娃車抬到地面上去。

朋友說,住在這裡,沒生一兩個嬰兒來當上街的配件,時尚感似乎打個折扣。有一次我幫韓國朋友推娃娃車,迎面而來的那些年輕父母突然都用微笑迎接我,那是短暫的燦爛肯定:「原來你也是我們的一分子!」

有人說,是這邊的水質作祟,喝了生產力暴增。有人說,流行這事凶猛,街坊鄰居都生了,你不弄出幾條人命來還真趕不上城市的節奏。

今年三月我搬了家,不過三站地鐵的距離,夜半不再有嬰兒哭鬧穿牆,街上很少見到嬰兒車。搬家,讓我告別了柏林嬰兒潮。

【2008/11/12 聯合報】

台北學系列之2》圓環滄桑

圓環一度遭到回祿之災,似乎預知圓環的滅亡命運。
李清志╱攝影
每次走過改建後的圓環,我都會傷感起來。把富有歷史鄉愁的地方,改建成目前現代化的粗糙建築,真是都市更新的負面教材。

我在世界各國旅行時,看到不同的國家,在老區從事古蹟復建,一定都要維持原有的風貌;圓環原本的圓形隔間,富有歷史記憶的情趣,即使用新的建材,也應當做出原來的特色。

圓環在我童年的六十年代,是最風華興盛的時期,而我因為阿公的關係,也對圓環一帶留下了許多深刻的記憶。我所知道的圓環,早於我的年齡,都是來自阿公的講古。阿公告訴我,在日據時代,圓環曾經是一片魚池,日本人填上了土壤,種植樹木,圓環變成公園。後來吸引了一些流動的小吃攤販聚集在此,一直到台灣光復之前,圓環仍是公園。二次大戰中,日本人還在公園中挖了防空洞。

光復後,在此聚集的流動攤販,先是用公園的樹當支柱,搭起有蓋的竹棚,後來索性把樹木砍掉,公園慢慢變成市場。至於為什麼圓環會是圓形的呢?並非有誰設計,而是第一家搭建木屋的店家,將外牆搭成了圓形,後來的人都起而效法,最後就形成一個大圓弧。

圓環的位置很特別,剛好在六條馬路交叉的圓圈之中,本來就是車水馬龍、人來人往之處,再加上光復後到六十年代,圓環附近的中山北路是台北吃喝玩樂的高級地段,因此圓環所在的建成區,也就成為台北夜生活的中心。

台北的胃

圓環充滿了後車站的都市文化。
李清志╱攝影
尤其是六十年代前後,圓環成為台北最熱鬧的夜生活飲食的心臟,營業至凌晨三點的圓環,可說是個不夜城。我曾在某些周末晚上,和阿公、阿嬤、阿姨到圓環逛小吃,還記得那種熱騰騰的都市活力,每個小吃攤都在吆喝,客人往往不會立即選定吃哪家,而會一家一家巡,店主大聲喊著「進來坐人客」。選定後坐下的客人,也通常不會在一家就吃飽喝足,總會留一些胃口再多吃兩三家,這才是真正的續攤,每個人在此都獲得簡單實在的口腹滿足。

圓環是台北市的胃,包容了台北市民對各種美食的渴望。圓環內有九十七個攤位,全盛時期有五十多家攤販(生意好的攤販,一家就會有兩三個攤位),都各具特色,其中有些還成為圓環內的名店。基本上判斷哪一家是名店,只要往攤子前一站就了然於心。名店一定生意興隆,而客人都很有耐心,一定會等到自己想吃的店家騰出了空位。

我和阿公、阿嬤吃了好些年,長大後才知道我們常吃的那幾家,可說是名店中的名店。像有一家完全沒招牌,只有在天花板上吊掛著幾隻粽子上寫著「萬福號」,這家的特色是廈門式潤餅。阿嬤是廈門人,平常清明、寒食一定會在家做潤餅會(後來我才知道這是南部習俗,北部人是尾牙才做)。做潤餅會很花工夫,動輒要準備十幾樣至數十樣的菜色,平常自然不做,但阿嬤愛吃潤餅,因此去圓環,總要跟萬福號買潤餅嘗嘗。據說當年全省各地不少賣潤餅的人,會前來萬福號偷學手藝。萬福號的菜色有十幾樣,不像現在賣潤餅的常常五、六樣就濫竽充數,吃來真不是味道。

有一家在天花板上掛著乾魚翅的是「三元號」,以魚翅肉羹、滷肉飯、鳥蛋湯出名。我第一次吃魚翅就在三元號;鳥蛋湯,我也特別記得,因為奇特。三元號的特色在於湯汁鮮腴,不像現在的商家猛放味精,當年強調的都是湯頭要純正。

阿公特別喜歡叫「龍鳳」的小吃,有五香肉捲、肉粥、四神豬腸湯。阿公喜歡叫上一瓶紅露酒或保力達B配維大力,佐炸得酥脆的肉捲吃。我現在仍記得,或說可以在記憶中聞到,這兩種酒奇怪的顏色與味道。

我喜歡的小吃是「順發號」的蚵仔煎,特別大粒、新鮮的蚵仔,吃來一點都不腥,番薯粉很Q,粉紅的醬汁沾料特別好吃。這也是林語堂喜歡的圓環小吃,只可惜我不曾與他相遇於此。

夏天的時候,吃完小吃後,會去清心涼快的冰果室坐坐。我除了吃麥角紅豆牛奶冰外,一定會叫一瓶蘆筍汁。那個年代是台灣白蘆筍外銷的黃金時期,我一直相信阿嬤說的蘆筍汁可以降火的說法。但小孩的我,也沒什麼火要降,只是喜歡蘆筍汁中一種奇特的濃香。阿嬤常叫的是黑松沙士,店家會送來一小碟鹽,阿嬤會在水杯中放鹽,再倒入沙士。這樣的喝法,據說可以防夏暑,不知是不是真的?

夜市一夕變色

圓環的小吃生意,後來延伸到四周,尤其是寧夏路上,形成了日後到今日的寧夏夜市。當時寧夏路上有一家第一劇場,旁邊的「第一沙茶火鍋」,是我生平第一次吃汕頭沙茶火鍋的地方,這是阿姨最喜歡的店。有時我會和阿姨單獨前往,在冬天的晚上,兩個人一個鍋,燙著滾熱的牛肉、魚餃、魚丸,然後沾上冰冷的生雞蛋沙茶醬,那種喉頭又冰又熱的感受,現在回想起來仍無比清晰。

圓環沒落後,寧夏夜市成為我最喜歡的台北夜市所在。這裡不少店家仍保持著早期小吃的講究作風,口味絕不會太粗,不會太油,味精也不會亂放。有一家賣赤肉豬肝湯的,永遠在大鍋中現燙一兩碗粉嫩的豬肝和精肉,湯頭看似清淡,但滋味鮮醇,頗有「Consomme」(沒有油的清肉湯)之風。

本來寧夏夜市在兩排食攤之中有個散步道,可以悠悠閒閒地吃幾家,但不知何故,從去年起,掛了個字體醜不啦嘰的紅底黑字的布條,還配上醜兮兮的紅燈籠,上面寫著「寧夏觀光夜市」,從此之後,兩排食攤就縮成一塊,變得擁擠不堪,還闢了個車道,摩托車呼嘯而過,我看了心痛不已。這是誰應當負的責任呢?好好的一個富有特色的夜市,如今公權力一插手,反而失去了風味。現在的寧夏夜市,我已經不敢像從前一般,大肆跟來台的外國朋友介紹了。

有兩家在圓環夜市中的名店,在圓環旁的重慶北路上開了分店,一家是以魚翅肉羹、鳥蛋湯有名的三元號,另一家是原本賣五香肉捲、腳筋肉羹的「龍鳳」(現名「龍緣」,不是本店傳承,而是老師傅指導)。兩家的口味,如今都放了太多味精,吃時嘴不舒服,吃完後連脖子都不舒服。有一回,我在龍緣看煮四神湯的廚師,用湯匙勺起多匙味精放入湯裡,為什麼要這麼做呢?很簡單,因為根本沒熬足夠的大骨湯。但客人不是笨蛋,這種店現在有媒體報導,一時生意興隆,可是做不了太多老主顧的。

我偶爾和一些早年吃遍圓環的長輩聊天,這些知舊時味的人都會搖頭說越來越不想出外吃東西了。說以前賣五香雞捲的,不需在雞捲後紮個尾,因為肉紮得實,炸時不會鬆;因此一條雞捲的肉可以從頭包到尾平平的,不必扭兩個小屁股。還有以前的蚵仔麵線,根本不勾芡,會滑溜是因為湯汁濃加上麵線煨得夠,自然吃起來黏糊。但現在的麵線不耐煮,不敢煮久,湯汁也不夠濃,煮不出味,就用太白粉充數,吃起來自然不好吃。

舊時味還要有舊時手藝才行,現在有些老店以為只要頂著老招牌就夠了,而不知味的消費者也無法辨味,只對招牌趨之若鶩,還不如多憑自己的口舌去判斷。也許一家不知名的你家厝邊的小吃,比許多名店好吃多了;只怕這樣的小店一被介紹,客人一多,品質立刻走下坡。這常常是我這種大街小巷尋味的人,在介紹一些不錯的店家後,覺得自己又拿石頭砸自己的腳。

說來說去,飲食、小吃手藝不容易持久,這和我們日前的文化缺乏長線,不知永續發展的文化敬意有關。而只知炒作短線的社會價值,自然建立不了恆久的口味。

●「台北學」系列講座:劉維公主講〈異想時尚的台北生活〉,11月12日晚上七時於實踐大學(台北市大直街70號)L401階梯教室舉行。

【2008/11/10 聯合報】

城市角落》倫敦格勒

倫敦人大概不曾想過,現在他們的生活竟充滿了俄文。

「雜絲拂伊貼」、「伊希維尼貼」、「帕曉烏斯塔」、「雅涅茲那油」──為何俄語隨處可聞?在蘇聯解體國產私有化之際,不少暴斂豪奪之徒成了千億鉅富,帶著滾滾熱錢移居倫敦。全球排行第十一的石油大亨阿布拉莫維奇就是一例。他財產粗估一百九十億美元,移居倫敦後還買下切爾西足球隊當老闆。這些鉅賈出手驚人,倫敦房產也屢破紀錄而成寰宇豪宅之都。

對市儈的倫敦,這些新貴實在讓人無所適從。雖非每個俄人皆是富豪,但能在倫敦定居大概也非等閒。誰能知道,那地鐵裡操俄語的鄰座小姐,究竟財產幾許?不是財大氣粗就是莫測高深,聽著那複雜迷亂的神祕語言,倫敦人也只能無奈接受,大英首府竟成了「倫敦格勒」。

【2008/11/07 聯合報】

星期三, 12月 03, 2008

南、北新都 6年後誕生

內政部長廖了以昨天透露,內政部規畫的三都十五縣,「中都」將於民國九十九年實施,「南都」目前規畫將高雄縣市合併,「北都」則規畫整併台北縣市加基隆市,南、北兩都規畫在民國一百零三年實施。

廖了以也宣布,他絕不會參加台中縣市合併後的市長選舉。

台北縣長周錫瑋日前落淚向中央嗆聲,揚言若不能讓北縣就地升格,他將辭職明志;廖了以昨天表示,他將心比心,若台北縣民對於台北縣升格案有失望、期待落空,這種心情他能夠理解,但政策必須作全面考量。

外傳廖了以也可能投入台中縣市合併後的市長選舉,他昨天強調,「我很坦然,我已把自己放空」,他並宣布,「廖了以絕不會參加台中縣市合併後的市長選舉」,以避免不必要的猜想及誤解,影響升格案推動。

廖了以說,內政部可以協助北縣依「準直轄市」的現狀,爭取其在財政、層級應得到的權益。

但是依目前的規畫與馬蕭政見,如果目前讓北縣改制升格,未來還得再合併升格一次。

內政部民政司長黃麗馨表示,內政部已收到台北縣政府所送的「改制計畫書」,要求將台北縣升格為直轄市,內政部會將此計畫書送相關部會表達意見後,綜合各方意見再提報行政院決定。

為了配合台中縣市的合併升格案,內政部昨天也研修地方制度法,賦予縣市合併、直轄市併縣市的法源,並增列縣市改制計畫的提報資料與未來發展計畫。廖了以表示,「中都」形成後,對於未來推動南北兩都計畫是有幫助的。

【2008/11/01 聯合報】

星期日, 11月 30, 2008

熱門話題:「馬偕」先生 等待正名正音

  • 2008-11-26 中國時報 【賴佑哲╱花蓮市(前馬偕醫院主任)】

     十一月二十七日起,在國家戲劇院將有全球首映的英語歌劇,述說百多年前從加拿大遠渡重洋來台的馬偕先生紀事。因文字發音差異,尤其媒體或街頭巷尾已經對於「馬偕」的稱呼有兩種發音,很不和諧,實在有必要澄清訂正。

     百多年前的加拿大傳道師Dr. George Leslie Mackay來到台灣,入境用台語取名為「馬偕」(如北京話「媽該」之音),與原文(英文)發音接近。「馬」唸「媽」,是漢文的文言雅音,台語發音和「北京官話」都相近。然而「偕」的念法則有很大差別;「北京官話」唸「ㄐㄧㄝ」音,與台語及英語的發音都相去甚遠。希望「國語人」能將「偕」字使用在姓氏時,唸成「ㄍㄞ」(該),以符合原音。

     MacKay在原文其實是為「偕」(該)的兒子的意思。所以,馬偕博士有一子即稱「偕叡廉」牧師,淡江中學校也就是他創辦。台灣原住民--尤其平埔族,因為原來姓氏常被殖民者歧視,被迫改漢性;當年馬偕到葛瑪蘭傳福音,當地皈依教會的族人則感恩於他,遂自動要求取同姓,馬偕就給他們為姓「偕」(該),目前台灣姓「偕」也有數百人。「馬偕」在台灣及「偕」姓的由來,均源自於台灣對外來語的譯名。因此,特別呼籲各界尊重本土,尤其在廣播媒體使用時,不妨尊重這百年歷史的「馬偕」原名原音。

星期三, 11月 19, 2008

大溪老城區 爭取假日改徒步區

大溪鎮中山路老街的立面牌樓不輸和平路老街,老城區店家爭取周末假日也規畫成為行人徒步區。
記者劉愛生╱攝影

大溪鎮和平路老街周末假日改為行人徒步區後,人潮眾多,生意蒸蒸日上,一旁的中山路、中央路老街店家頻向大溪鎮長蘇文生反映,希望老城區居民同意後比照和平路老街,實施「周末假日改為行人徒步區」。

為讓大溪鎮老城區的中山路、中央路老街也能繁榮,老街形象商圈理事長莊森雄、福仁里長黃文正、興仁里長邱財榮等人昨天拜會鎮長蘇文生,表達兩條老街有意加入「行人徒步區」的意願,範圍是中央路李金興立面牌樓至和平路老街交叉口,中山路是整條老街加入,總計全長1200公尺。

蘇文生表示樂觀其成,希望兩里長能儘速召開會議,經兩條老街的多數住戶同意後即可實施,希望趕在明年元月實施。

【2008/11/12 聯合報】

廢棄物暗夜入侵 幸福城市蒙塵

龜山鄉風尾坑鄉間產業道路常遭外來不肖業者偷倒垃圾廢棄物或營建廢土,鄉公所十分頭痛。
記者曾增勳╱攝影

「天下雜誌」的幸福城市調查,桃園縣排名第六,但私底下,許多廢棄物卻利用暗夜大舉進犯縣內部分偏遠地區,汙染著我們的土地和河川,有些地區幾成濫倒樂園,讓稽查的環保局人員疲於奔命、鄰近居民覺得不幸福。

偏遠地區 濫倒嚴重

在濫倒的棄物中,涵蓋各種廢棄物,包括事業廢棄物如含重金屬的工業汙泥、有毒廢棄物、PC板、有毒廢水以及營建廢土、紡織品廢料、垃圾等,來源有外縣市的偷倒,也有縣內業者濫倒。

石門水庫下游的大溪鎮月眉河堤尾因地處偏遠,交通不便,人煙稀少,是廢棄物濫倒天堂,廢棄物遭雨水浸濕、洗刷,廢水流入大漢溪,還有人暗夜燃燒,汙染月眉地區的環境。

汙泥廢土 堆積如山

龜山鄉的樂善村牛角坡山區產業道路、風尾坑舊垃圾場和台電變電所附近,地處偏遠,經常遭人亂倒營建剩餘土方、廢棄物,業者還破壞台電圍籬侵入偷倒40車的營建廢土,堆積如小山。

楊梅鎮也被不肖業者相中,郊區常遭大量棄置事業廢棄物或重金屬汙泥,鄰近湖口的上湖里、三湖里曾查獲滿山遍野的數萬噸廢土。

交叉掩護 抓不勝抓

另外,西濱快速公路蘆竹至觀音段高架橋位處偏僻,入夜後也成為業者的偷倒樂園,業者藉著夜色掩護偷倒,有些工程和事業廢棄物散發陣陣惡臭,村巡守隊加強夜間巡邏,仍難壓制囂張氣焰。

環保局、鄉鎮公所清潔隊和警方努力抓濫倒,環保局在平日晚上或假日白天,不定點攔檢載運營建土方、廢棄物車輛,在南崁溪河段上、中、下游四座橋上安裝監視器,由環保志工24小時監控可疑車輛,各清潔隊也投入,防止廢棄物入侵。

不過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各單位雖有斬獲,但漏網的更多,根據對抗濫倒業的經驗,濫倒可分為單兵突襲,也就是倒了就溜,很難抓,另一種則是集體闖關,濫倒車隊都裝有高科技設備和無線電,彼此交叉掩護,前方還派出小客車當「哨兵」,隨時通報路檢點、有警方巡邏的路段、時段,後方車隊接獲情報後,先在路邊等候,等前方喊出「安全」再上路,成功率很高。

守株待兔 嚴懲不法

其實只要各單位齊心,要反制濫倒並非不可能,因為濫倒多半在深夜到凌晨進行,笨重的大卡車不可能消失,常走的路線也不多,可以挑選幾個地點守株待兔,或在重要路段裝監視器,抓到就重罰法辦,持續嚴厲執行,才能讓濫倒業不敢踏進桃園縣。

(記者劉愛生、楊德宜、曾增勳、潘欣中╱採訪 呂開瑞╱整理)

【2008/10/01 聯合報】

桃縣國中還增班!教部驚訝

教育處昨天完成國中小學班級數統計,國小一至六年級受少子化影響,較去年減33班,但國中仍增加19班。桃園市中山國小102班、3391人,仍居國小人數之冠,桃園國中93班3269人,連續兩年成為全縣「最大」的國中。

教育處表示,國小受少子化衝擊,減班是普遍的現象,桃縣因工商業蓬勃發展,過去人口明顯成長,班級數是全省不減反增的唯一縣,不過少子化效應終於在今年國小新生顯現,去年小一新生2萬7600人,今年減少2700人,比去年減少33班。

全縣國中新生增加了19班,教育處國教科形容「連教育部都驚訝」,工商業發達,遷入人口增加是主因,從學校增班情形分析,不難看出家長選擇意願,例如桃園市新設校最多,招生競爭最激烈,一度是全縣人數最多的中興國中,今年仍有83班,但人數已連續2年不及桃園國中,建國國中一年級今年增加8班,這和學校建立特色,吸引學生就讀有關。

另外,沿海四鄉大園國中也增班,總班級數達68班,是沿海規模最大的學校。教育處表示,針對增班造成教室不足的學校,已要求學校在入學作業編訂前,就通知家長調整作業,減班的學校要積極宣傳學特色、績效,老師也要自我提升,以求各校能夠均衡發展。

【2008/09/10 聯合報】

騎樓攤販合法? 北投居民跳腳

讀者投書本報,石牌裕民一路等地攤商占用騎樓地,嚴重影響景觀。
記者林建榮╱攝影

讀者向本報投訴,北投裕民一、二、三路的騎樓地,長期遭無證流動攤販占據,讓原本乾淨的騎樓髒亂不堪,引來當地不少居民抱怨居住權受損,北市市場管理處卻假藉「整頓」非法攤商之名,要將這些無證流動攤販合法化,讓居民大為不滿,質疑是否有圖利之嫌。

市府市場處副處長王三中表示,畫設紅線是基於維持周邊交通交通順暢,且才能有效控管,並非發證給攤販營業,另當地居民確實有消費需求,政策絕對沒有圖利之事。

沈姓讀者表示,裕民一、二、三路的騎樓地,每天從早到晚,都有流動攤販進駐,且幾乎都是無證攤販,有些開著小貨車或機車,隨便找個空地就賣起東西;現場凌亂不堪,環境更是髒亂。兩側商家也將貨物往外堆,整條街幾乎被堵住,但很少看到相關單位取締,附近居民相當氣憤。

沈姓讀者指出,攤販還成立攤商自治會,透過議員關說施壓,讓違規攤販就地合法化,但實際上這幾年來違規攤販愈來愈「猖獗」,附近根本沒辦法進出,2樓以上房價也大跌,讓居民抱怨連連,希望市府能出面解決無證流動攤販的問題。

振華里里長葉光四表示,這一帶違規攤販本來就多,近幾年愈來愈多,形成一個小型市場;北投分局員警雖會不定時取締,但攤販早司空見慣,遠遠見到警察來,就把東西一收,等到警察走了,再把東西拿出來擺攤,警察也拿攤商沒輒。

王三中也說,市場處今年曾針對當地居民進行民調,結果約有6成居民反映需要攤商,但要重新整頓規畫;5月間即畫設紅線,讓攤販在區域內營業,越線隨即取締,道路才得以恢復兩線行駛。

【2008/09/11 聯合報】

北市洲美、大龍、明倫國小 將廢併校

受少子化的影響,國小學生數越來越少,台北市教育局擬針對學生數較少的學校,進行減班、併校、廢校、遷校,將分三階段進行。近程將首推大龍與明倫國小併校、洲美國小廢校,預定在民國101年完成,潭美國小將在104、105年遷校。

中、長程則規畫將10班以下小校進行整併,像陽明山區及其他地區小校以分校方式因應,減少人事支出。

教育局國教科統計,今年國小新生數以洲美、平等國小的9人最少,大佳、泉源、大屯的12人緊追在後,敦化國小新生472人最多;若以全校人數來看,光復國小的3164人最多,湖田國小全校學生僅63人最迷你。

國教科科長謝麗華表示,少子化的情況越來越嚴重,教育局日前開會擬針對學生數較少的學校,進行併校、廢校、遷校的計畫。

近程將完成大龍國小與明倫國小的合併案,預計在101年完成;洲美國小則因位在士林、北投科技園區開發案的預定地內,將在101年廢校,學生將遷往臨近的文昌、文林國小。

明倫國小校長陳瓊雲表示,關於大龍與明倫併校的消息很早就傳出,但學生、家長、教師都不贊成,尤其是家長質疑,市內明明有很多學校學生數甚至不到明倫的一半,為什麼是明倫併校,而非其他學校併校。

洲美國小校長徐建華說,當地長年限建、限制開發,學生來源深受影響,隨著科技園區的開發,對地方也許是個契機,目前全校國小含幼稚園有105人,未來併校後,學生若因離校太遠,無法步行上學,將協調教育局派交通車接送。

謝麗華說,潭美國小因地理位置偏遠,交通不便,擬在104、105年遷校,遷往新民路一帶;大佳國小則因地鄰大佳河濱公園,教育局有意在大佳國小兼設水上運動中心,以有效利用學校閒置空間。

【2008/09/10 聯合報】

星期一, 11月 17, 2008

老樹林不保 志開國小發起搶救

自由時報20081025
道路經過已荒廢的水交社幼稚園,園內老樹參天,但市府認為非珍貴樹種,將全數砍除。(記者蔡文居攝)
志開國小後校門這一大片綠帶全要砍除,師生不捨發起連署搶救。(記者蔡文居攝)

開路砍樹 環團痛批

〔記者蔡文居╱台南報導〕市府開發水交社文化園區,一等三號計畫道路穿過志開國小北側校園,校內一整片已有30年的老樹林不保,環保團體痛批市府高喊節能減碳,施政卻背道而馳;志開全校師生也要發起連署,搶救老樹。

水交社文化園的開發工程,主辦單位地政處委託公共工程處已於上個月完成發包,預計10月底舉辦動土儀式。

都發處︰非珍貴老樹

都發處技正簡誠福表示,水交社文化園區是市長的重要政績,現在臨時喊卡,根本不可能。當初現勘時建設處認為那些樹木並非珍貴老樹,因此未列入保留,地政處也未編經費移植。

他表示,園區內該保留的老樹都有註記保留,民眾若有意見,應早提出來。

社大自然學程講師晁瑞光說,市府說水交社是市中心的桃花源,卻是將老樹砍除,再種新樹,這種做法令人無法接受。

台南環盟理事長黃安調也說,市長說府城是健康城市,但砍樹開路,又無移植計畫,令人失望,不只志開國小,林森、夏林路也有類似情形,根本是說一套做一套。

與水肥廠為鄰 福山里爭取回饋

自由時報20080920


為要求高雄市環保局廢棄物水肥廠盡快遷廠,數十名居民昨走上街頭抗爭。 (記者郭芳綺攝)

〔記者郭芳綺╱高雄報導〕位於左營區福山里大中二路、營運逾30年的高雄市廢棄物水肥處理廠,近幾年來因福山里人口迅速成長,社區居民不願與水肥廠毗鄰而居,里長萬春賢昨發動圍廠抗爭,數十名居民拉白布條、舉牌要求儘速遷移,幸未發生脫序行為;市府環保局指出,水肥廠已納入污水下水道工程,預計民國102年完成。但居民仍希望縮短時程,提前還給居民清淨生活空間。

廢棄物處理隊長萬國榮表示,當初建廠之初,左楠地區放眼望去還是農田,周遭相當空曠,地廣人稀,隨著時代變遷,左楠越來越繁榮發達,尤其福山里人口數已成長到3萬8000人,躍為全國第一大里,人口稠密,當地居民認為水肥廠飄散臭味,影響生活品質。

福山里長萬春賢表示,每到夏季炎熱天氣,水肥廠飄出排泄物臭氣,居民陸續出現呼吸道感染、皮膚搔癢,多次行文要求市府儘速遷移。

環保局副局長顏志成強調,為解決水肥廠問題,市府積極介入協調,召集都發局、工務局、下水道工程處、養工處等單位,討論遷廠可行方案,評估結果也決定將水肥廠納入污水下水道工程第四期,並提交營建署核定,預計5年即可關閉水肥廠。

里長萬春賢認為,水肥廠在遷廠以前應有回饋機制,經過居民討論後,希望調降當地房屋稅、地價稅,並安排居民免費到榮總健康檢查。對此副局長顏志成允諾將會與市長、局長報告,極力替居民爭取。

星期三, 11月 05, 2008

推廣回收無處回收 東京兩難

自由時報20070918編譯鄭曉蘭╱特稿

日本嚴格的垃圾分類規定舉世聞名,不過卻面臨國內垃圾掩埋場不敷使用的後遺症。東京都政府為此將放寬可燃垃圾範圍,強調此舉能在不造成空氣污染的前提下,有效延長掩埋場使用年限,然而不但環保團體批評這是大開環保倒車,就連一般民眾也抱怨麻煩。

找不到地方丟 只好放寬可燃垃圾範圍

日本東京近來最熱門的話題就是「到底什麼垃圾是可燃垃圾」。根據之前的嚴格分類標準,舉凡如包裝用的保麗龍盒盤、橡膠雨鞋、塑膠製品或包裝棒棒糖的鋁箔紙,都因為含有毒物質或難以焚燒,被列為不可燃垃圾。然而,東京即將於入秋開始推行的新規定中,這些東西大致都被歸類為可在都內十七處大型焚化爐焚燒的可燃垃圾。與美國以焚燒方式處理的垃圾比率十四%相較之下,日本則高達八十%,如今又要放寬可燃垃圾的範圍,的確不符合全球講求回收的環保潮流,但是東京卻面臨到非常現實的問題─他們沒有多餘地方掩埋垃圾了。

大開環保倒車 引來環團及民怨

東京官方表示,回收並不足以解決垃圾問題,照這樣下去,東京三十年內就沒有地方掩埋垃圾,而新政策能夠讓掩埋場壽命至少延長二十年。官方委託進行調查的相關學者同時指出,這些「可燃垃圾的新成員」,不但不會損害焚化設備,也不會釋放有毒氣體,甚至有助於提高溫度,加速其他垃圾的燃燒。

日本的環保團體卻反駁,放寬標準只會產生更多有毒的戴奧辛和二氧化碳污染空氣,而且還會製造大量需要掩埋的有毒灰燼。

腦筋動到東南亞 企圖把垃圾往外搬

日本於二○○○年開始,朝向打造「循環型社會」的目標邁進,先後訂立如家電、容器包裝或汽車等回收法,並在商品上標示區分回收種類的標幟,傾全力讓民眾養成垃圾回收的習慣與觀念。然而,此舉似乎無法應付日本龐大垃圾量。因此日本把腦筋動到東南亞國家,企圖藉由簽訂經濟合作協定,而把垃圾往外搬。

去年日本與菲律賓簽訂經濟合作協定時,最為人詬病的就是將有害廢棄物列入裁撤關稅範圍內,藉以規避限制有毒廢棄物在國際間轉移的「巴賽爾公約」,且因此引發國際環團撻伐。在此之前,日本的廢棄物處理業者也曾於一九九九年將數千噸醫療廢棄物偽裝成「再生用廢紙」,整批運至菲律賓國內。

星期二, 11月 04, 2008

抗暖化 西雅圖綠屋頂暨市民花園一舉數得

西雅圖人認為綠地增加是緩和全球暖化的對策,為此他們也在公共建築上施作綠屋頂、配置市民花園、人行道植栽也改採自然排水系統;這些增加的綠地都可滲濾都市雨水,減少逕流量,收集到的亦可回收再利用。
西雅圖的政府機構,例如消防局屋頂就是綠屋頂。西雅圖市政府生態建築專家Joel Banslaben說,已有多處採行綠屋頂,亦即在屋頂種植耐旱植物,可達到冬暖夏涼作用(有研究顯示夏季約可降溫華氏2到5度),除節省空調耗電量外,也可處理部分都市降雨,減少逕流水量。
再看西雅圖市政府的屋頂,也是施作植栽的綠屋頂。西雅圖市政府工務局經理 Bob Spencer說,市政府的綠屋頂是西雅圖市最早施作綠屋頂的案例之一,此處與之前看到的消防局屋頂栽植草地不一樣,看起來比較沒有生氣,這是因為每一個綠屋頂都會栽植不同植物。
他並說,至今持續監測市府綠屋頂可以處理降雨的滲透量是多少,另流入屋簷雨水收集管的雨水,也會集中到地下室,作為沖馬桶用水使用。
再看西雅圖市圖書館系統,除了市區總圖為國際知名的生態建築,其分圖- Ballard圖書館雖較小,卻也一樣是生態建築,此館亦使用綠屋頂。
Ballard圖書館的館理員 Ellen FitzGerald說,這棟建築10年前興建時斥資2000萬美元,綠屋頂的結構有其特殊設計,初期較綠,有 6吋高,後來這些植栽都不太需要照顧,生命力強,因非雨季,現在看起來是黃黃的一片。
這片綠屋頂可以過濾雨水、減少都市逕流,還可收集雨水使用;另西雅圖市有收集這類都市逕流檢測水質,了解逕流的處理品質。
她還笑說,綠屋頂的植栽讓整棟分圖的溫度低許多,可省空調,有時搭配空調還會略涼了些,顯示節能功能確實存在,冬天則有助室內溫度暖些;還可以吸收都市降雨量,減少雨水逕流的水量。
Ballard 圖書館既然是生態建築,內部還使用回收建材,例如櫃台用水泥跟回收塑膠製成的火石板打造,且沒有使用釘子;椅子也是非生長多年樹木的夾板(回收木頭製成)做成;天花板等處所見各色建材,則是來自造船廠的回收建材。
電源使用方面,她說,在天花板架設太陽能板,可提供圖書館 10%用電;其次,也購買德製新式太陽能板,裝設在大門右邊的落地窗上,這種太陽能晶片裝在玻璃之間,能在垂直面,非太陽90度直角照射時發電,可提高建築使用太陽能發電的面積使用率。
此外,內部有空氣監測設備,測量風速和方向,也有面板顯示太陽能發電量及使用情況等,可以讓來圖書館看書的社區民眾與下一代感受到生態建築發揮作用的實況,本身即是推廣生態建築的活範例。
由於 Ballard本身由木頭與挑高落地窗構成,加上種種環保生態科技與仿效大自然功能及工藝設計的融合,開館以來深受社區民眾喜愛。
Ellen 說,舊館距離新館一個街區外,約7500坪,新棟是 1萬5000坪,但是每天(含假日)有1、2千人次到館內造訪,造訪人次跟書流量都是舊館的 2倍,父母常帶著孩子長時間在圖書館看書,證明這是棟成功的生態建築。
此外,西雅圖市約有55座市民花園,面積約與台灣各都市的社區公園相當,不同的是全部提供市民租地栽種花朵,市民只要年繳約35元美金,就可以擁有一塊面積種花,還可採收回家插花使用,深受當地人喜愛。
華盛頓大學地景建築系教授Nancy Rottle說,有許多民眾排隊等待機會中。
另外,西雅圖市區也可見少數人行道植栽已採自然排水系統,而非傳統下水道系統。都是仿效自然濾滲雨水的公共建設,可淨化、減少都市的雨水逕流水量。
【2008/10/20 中央社】

 

率850城市簽氣候變遷計畫 西雅圖減碳亮眼
美國聯邦政府拒絕簽署京都議定書(141國簽署),西雅圖市卻發起全美 850個城市簽署西雅圖氣候變遷計畫,減碳成績遠遠超前京都議定書目標,他們仿照大自然運作的模式整治河川、滲濾雨水逕流、蓋綠建築、公投百年綠地計畫與復育水岸,全力增加綠地中。這值得台灣借鏡參考。
西雅圖市人口約52萬人、面積 369.2平方公里(其中 217.2平方公里為陸地, 152平方公里為水面(約占41.16%)。
西雅圖是美國西北最大城市,她的知名度不只因電影「西雅圖夜未眠」在當地拍攝,而是因為西雅圖人尊重大自然的意識明確、付諸行動,散發出自然與人文揉合的親和力,讓世人難以抵擋西雅圖所散發的魅力。
西雅圖因為波音公司與微軟等科技產業在地發展,住民水平整齊,因而與歐盟國家一樣,十分重視生活品質與生態平衡,民意所趨,政府施政方針亦不會輕忽環保;不論是民眾或政府,早已認為環保與經濟是齊步走的關係,他們將人類的聰明運用在綠色經濟上,從保育鮭魚觀點,串聯到全球抗暖化產業,打造優質生活。
西雅圖市正是率領美國上百個都市,率美國聯邦政府之先,響應全球減碳活動的靈魂都市。
1997年,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組織(UN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UNFCCC)通過京都議定書,規範主要工業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減量,希望簽約的141國能在2012年時降低1990年CO2排放量的7%;但是溫室氣體排放量全球名列前茅的美國並未簽署(另一個未簽署的先進國家是澳洲)。
西雅圖市政府Climate Action Now協調員RachelR.Smith指出,西雅圖市長Greg Nickel於2002年當選,2005年遇上雨水不足、西雅圖缺水,使得Greg Nickel認為節能之外,還要投注綠色經濟發展;但他始終得不到聯邦政府協助,於是他串聯了 141個城市簽署與上述京都議定書一樣內容的「全美市長氣候保護協議U.S.Mayors Climate Protection Agreement」。
Rachel說,累計至今,全美如今已有850個城市、約8000萬人(與德國人口相當)參與。
而且當此協議的會議在西雅圖召開後,也形成一個組織,他們寫信呼籲聯邦政府投入減碳行動。
至今 850個城市串聯起來的行動力與影響力,已經讓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歐巴馬(Barack Obama)與共和黨總統候選人馬侃(John McCain)注意到,因應全球氣候變遷,他們必須要有行動與對策因應,相信來自民意的壓力,接下來幾年會有更大的進展。
上述簽署並非紙上談兵。Rachel說,西雅圖政府向外資詢後從三個層面思考具體作為,包含「政府」、「當地業者」及「居民」各可以做什麼?
其中政府推出幾項具體政策,「增加更多人行道、增加更多單車道、增加更多綠建築節能標準,以及建造從機場到華大的輕軌」。
她說,政府要做的事是,「提供人民不同選擇,讓人起床後想的第一件事是,『我今天要穿什麼上班?而非苦惱車要停哪?』」
市府並與星巴克企業、西雅圖港合作,希望他們能提出鼓勵員工騎單車、搭公車等大眾運輸系統的獎勵措施;政府也跟企業合辦活動宣傳環保知識。
例如交通工具上西雅圖渡輪的順序是單車優先,以尊重態度讓民眾愛騎單車,當地公車早就提供三個腳踏車架,免費為騎單車乘客載單車;這樣的實作成果,讓西雅圖市上下班尖峰時間的壯觀畫面中流露祥和氣息。
第三則是跟 100多個社區團體結合,舉辦教育、演講等活動,也發送省電燈泡、環保袋;提供資訊幫助家庭節約能源,例如發放教育 DVD傳遞提醒關燈、空調幾度及輪胎壓何種狀態最省能源。
政府部門也率先不編列預算買罐裝水,並提供冰箱、飲水機,鼓勵自帶水瓶;與學校合辦環境變遷議題繪畫賽,得獎作品印成 T恤在西雅圖美術館販售,這也是Rachel喜愛的活動。
西雅圖市落實綠色生活的態度與策略明確且多元,至今上述種種策略的執行已達到可觀績效。
Rachel 說,市府最近一次跟市議會報告時,已能「很驕傲」的公布,進度超前京都議定書的目標,即比1990年 CO2排放量少7%,已達到少8%。因此,新目標已訂出,2050年的排放量要比1990年少80%。
台灣地方政府,其實也可以仿效西雅圖市的自發行動,聚沙可成塔。
【2008/10/20 中央社】

 

西雅圖新興自然排水系統成效佳 國際注目
都市雨水逕流對河川造成污染,為了在淨化與防淹水間取得平衡;西雅圖工務局在社區推動自然排水系統的成功實例,吸引日本政府11月將前往觀摩;新興排水處理系統也運用在改造貧民社區High Point中,已受到國際關注。
西雅圖市政府工務局經理 Bob Spencer說,他們選擇在社區既有的傳統街道排水系統進行「自然排水系統」替代計畫street edge alternatives;該計畫早自2001年開始,執行成果相當不錯,在華盛頓大學學生幫助下,第一年的水處理率約98%,第二年就達到99%。
何謂自然排水系統? Bob說,在2001年啟動的首個案例中,將美國住宅區私人庭園與街道造景融合,原本庭園外的排水道變成較大面積的植栽草溝,側面圖非水平而是內凹,草溝之下才是排水管;街道在綠地增加下變得窄些,並從直線變曲線,植栽選用生命力強的原生品種,使得社區更像自然景觀,而非傳統社區模樣。
他說,以水處理而言,原本是直接下到傳統排水溝,但改為自然排水系統後,雨水必須經過土壤的濾滲,才會下到排水管內;一來可以淨水,二則補充地下水,即可減少逕流的水量。
西雅圖工務局工程設計師MASAKO說,草溝的土壤結構是先鋪上有機土壤,水會滲濾到土壤,最下層才是不透水底層;後來因植物生長穿透,已可讓水自然滲透到地底下;至於草溝下陷程度,採電腦模型漂浮模式swimmodel模擬水文模型估算,原以為可滲透0.5吋,實則可滲透 2吋。
這套設計可依不同環境計算、變更。日本政府11月也將派員向西雅圖觀摩學習。
大雨來襲時,排水系統的水位會達到華盛頓大學地景建築系教授 Nancy說的較高位,將會直接流入防洪溢流孔而注入河川,未經污水處理廠處理;採用自然排水系統可減少逕流量,污染河水的情況將得以改善。
Bob 說,此社區的水最後排到鮭魚出生地PipersCreek,減少污染河川即可保育鮭魚,而鮭魚的健康有助於其游經的流域,以及與其有上下生物鍊關係動植物的健康與生態平衡。
也因為上述植栽設計讓路變窄,且有曲線設計,車行駛至該社區速度減緩,確保大人與小孩行的安全,居民更願意出來活動或溜狗;植栽原生品種生命力強,降低維護成本。
一對週末在自家庭園修剪花草的夫妻說,「去(2007)年12月降雨多,卻沒用到抽水馬達,這個設計應該是有用。這裡樹木變多,鳥也出現了;不過住戶若是老人的話,要照顧花草會較吃力。」
另一個受到國際注目的是美國聯邦政府「希望工程」中,一個改造貧民社區的案例。
該計畫執行經理Tom Phillips說,聯邦政府補助3500萬美金,實際完成需花費 2億美金,全部完工將有700戶住家,占地逾120英畝、約90幾公頃,共分 9個區域;共計5個建商參與。
此計畫用地早於1942年世界二次大戰時,原本由聯邦政府買下給波音公司員工居住使用(當時製造雷達與武器等),戰後聯邦政府將土地轉讓給西雅圖住屋管理局,1953到1990年間,此社區變成低收入戶住宅區,且是毒品交易猖獗的危險地區;現在啟動HOPE 6 計畫重新打造。
他說,此方案融合 3個設計目標,要創造健康舒適的環境、創造高品質社區,並傾聽居民意見、與他們合作打造本案;該社區目前有一戶售價60萬美金的房子,也有年收入 3萬美金以下的低收入戶月付三分之一薪水租賃,還有專屬銀髮族居住的房子。
由於外觀根本看不出低、高收入戶間的區別,且房子也是使用環保建材與節能設備的綠建築,仍有人大排長龍等待住進High Point。身為執行者,他從高收入社區搬到High Point住,這就像期待孩子成長一樣,他也在期望這個社區會如何發展。
社區的水處理也是採自然排水系統,人行道鋪面亦是滲水材質;該社區的自然排水系統的植栽草溝土壤深約15吋,其下才是有孔的排水管,表面植栽一樣是有下陷設計,以利雨水流入土壤濾滲。
他說,該社區還有一個人工大湖蓄集來自社區自然排水系統的水,水位高時會流出、排入河川;此模仿水文系統的設計不僅能濾滲水質,也證實若沒有採用自然排水系統,該湖蓄集的水量將是現況的 5倍。意味逕流水量減少。
此外,這個社區改建時,都會將原本的樹木留下,絕不會砍斷或遷走;大樹下也成為居民喜愛的活動空間。
該社區還有社區協會舉辦各式社區活動,例如美食烹煮促進人際交流。
Tom 就發現低收入戶孩子會跑到高收入戶住家院子嬉戲,原本該戶夫妻很煩惱,但當他找人幫忙,一同前往該戶院子時卻看到一個有趣的畫面,這對夫妻正端出檸檬水給孩子喝,並教孩子走前要收拾東西,歡迎他們再來玩。他說,這證實環境設計促進兩個原本不往來階級的互動,目前也未聞毒品買賣。
Tom說,該社區目前有35%是原住戶,他們多屬非英語系民族;但社區內的市民花園裡、外,卻都是他們的婦女栽種的花草美化環境。
此案兼具讓低收入戶住在正常環境、又落實綠色經濟與建設的實例,已受國際注意。Tom說,他們即將架設網站,供人查詢了解。
用心納入多方考量的現在,已可見諸多美好轉變,可見的未來,High Point或將發展成為生態平衡的聯合國社區。
【2008/10/20 中央社】

 

單車道綠建築農夫市集 打造西雅圖綠景
因應氣候變遷,西雅圖全市有增加綠地共識,也推動各式全新復育工法。但長遠而言,仍需要人們改變生活習慣,才能落實。因此,西雅圖已執行10年單車計畫,要讓三分之一人口騎單車通勤、推展綠建築、發展近地栽售的農夫市集,減少運輸汙染。
華盛頓大學地景建築系教授Nancy Rottle說,西雅圖市議會2006年已經通過10年自行車總體計畫,將增加單車道,以減少開車人口。
相關資料顯示,這與歐洲近30年來積極發展環保產業原因一樣,都是受到1972年能源危機影響。能源危機發生後,西雅圖開始推廣騎單車,1992年到2000年間,上午 6到 9時,曾提高 57%的單車騎乘率。
目前西雅圖騎單車運動的人口約占總人口52萬人的36%,約4000到8000人,又如單車道Burke-Gilman一天約1800人使用,假日達2200人。
美國人一年開汽車、買車交通費用約8000美元,若是改成騎單車,將少於 200美元。因此,西雅圖市政府盼藉由公共建設提供單車騎乘環境,讓更多人騎單車。
這個計畫斥資3200萬美元,將自2007年的67哩單車路程,增至2017年的 452哩,目標是讓三分之一西雅圖人騎單車上下班、減少三分之一單車交通事故。
這個計畫並鼓勵企業自訂規則激勵員工騎單車上下班。
當地一建築事務所MITHUN協同主持人SEAN CRYAN說,他自己心臟開過刀,之後騎單車上下班,對健康有益;他也鼓勵員工騎單車,打造男、女淋浴及更衣間,也在車庫裝置單車停車架,每個月來回騎 8趟以上就補貼20美元獎勵。
他笑說,現在 200名員工,已有夏天40名、冬天20名騎單車上下班,全年平均約25名騎單車;每年 5月是美國自行車月,全公司會有60到80人參加;另西雅圖市也陸續有單車停車架設計比賽進行,推廣騎單車。
歐美住宅區與商業大樓分隔的情況,已被重新檢視,他們希望人口集中居住,土地更有效利用,以減少綠地因人口增加而被侵蝕的情況發生。
目前西雅圖市區諸多新建案就屬於住宅樓,政府以補助或賦稅優惠等措施鼓勵建商興建生態建築。
以建商VULCAN為例,近期有 9大建案,當中居多都是生態建築,並有獲LEED金、銀獎的建案,當中還有微軟分部及 20%供低收入戶居住的建案;推廣層面十分多元。
High Point貧民社區改造也都採生態建築,使用低耗能熱水器與家電,社區透水面積大、採自然排水系統,使用回收建材。一樣是低收入戶居住的房子,誰說生態建築一定貴?恐怕是被有心人士刻意製造的迷思。
另一例是已吸引國際注意的西雅圖總圖,座落在市區,是一座拆解、重組建築與圖書館區位設計的新穎地標。
參與該案的建築師Samuel Miller說,這個建築由大量玻璃帷幕與鋼骨結構完成,結構有 5個盒子組成,包含地下停車場、大廳、樓上的會議室、再往上的白色快書庫及最頂樓的管理區(集合網路查詢與圖書館理員於一區,提供完整資訊服務)。
他並說,總圖的螺旋式藏書區,打破、貫穿樓層分隔,提高書的排序空間使用效率,又因每一區有序號,螺旋連貫的排列,提供有彈性插列新書與類別的功能;再者空調的使用改自地面排出,運用冷空氣較重的原理,讓空調維持在人身高範圍,而非從上而下排出,對照空間貫穿的超高建築,大幅節省能源使用;另玻璃帷幕光照強的面,亦使用網點玻璃隔熱。
他強調,建築包含結構、機械系統、人們怎麼使用這棟建築及美麗的外觀等,結合所有元素,並達到平衡點,不能抽走一個元素,包含有效率使用能源,把所有元素美麗的呈現,是一項挑戰,也才能完成一棟成功的建築。總圖在西雅圖,已是相關價值的最佳示範之一。
農夫市集又是西雅圖人以每日生活落實抗暖化價值的社會變遷足跡與證明。那是由農夫自發組成的市集,主要銷售有機農特產,每個市集一週營業一天,目前 7個成一週循環;每天開幕前,居民都已排隊在外守候。
發起西雅圖農夫市集,現任西雅圖社區農夫市集聯盟負責人的Chris Curtis說,大學社區農夫市集University District Farmers Market是最老的市集,成立於1993年,第一天只有13個農民、 600位左右的顧客,現在已有60個農民、5000多位客人;聯盟共計 7個市集,整個西雅圖有11個。
她說,農夫市集所售農特產 70%來自單程距離57哩外Puget Sound的農作物,對照美國大部份農作物至少運程1500哩,省下不少運輸成本與污染問題;農夫市場的農場都是10公頃以內的小型農場,種植種類很多元,從春天到晚秋都可採收,冬季仍有人賣馬鈴薯跟甘藍菜,也有人賣加工農產品的有機果醬、起士、蛋等生鮮。
她說,市集農夫直接販售,不經過批發商,且差不多75%到80%都是有機農場產出的。
市集還會結合活動舉行,例如找來當地餐廳主廚,現場採買市集食材烹飪比賽,連副市長Tim Ceis都前往參加、擔任評審;也有社區音樂演奏者現場演出管弦樂;當然還有民眾現場即興演唱或演奏。
農夫抱著她的女兒說,他們一家現在可以依此生活。Chris舉例,2大把有機萵苣,在市集直售給消費者,農夫可獲 1.5元美金,若賣給批發商只能獲得美金19分的出貨價。
因應今年全球原物料上漲,農夫市集產品售價漲約10%到12%,但很多超級市場漲幅超過 12%,農夫市集售價仍合理。
前往市集的居民周小姐就說,她的家庭早在住台灣時就重視飲食健康,這裡的食物美味、健康,她很喜愛,有的農夫還開放消費者去看他們的農場。
不只發起人、消費者,農夫也都有自己的生活理念。
除了有機認證,現場還有懸掛「鮭魚安全」的認證標章;那位農夫說,他們的農地栽種模式會影響河川水質,不使用農藥等有機施作模式,不傷土壤與水質,有利鮭魚保育,也就是有利整個生態及所有生命。
此外,還有位華盛頓大學電腦系教授 Steve辭去教職,成為農夫市集的一員。被問到原因為何?正在賣菜的他笑說,「因為我喜歡住在鄉下種菜給人吃啊!」
Chris 表示,農夫市集幫助農夫、有益生態與食品健康,但也面臨年輕人不愛務農的問題,現在華盛頓州立大學開設 4年學制的有機農業學位,以吸引年輕人注入。採訪現場確實看到有幾攤是年輕人在販售。
Chris 說,聯邦政府已經愈來愈關注小型農業與農夫市集的發展,全美有5000多個農夫市集,營業額總計約20億美元左右,雖然還不能跟3000萬人每天食品消費額相比,但農夫市集可以帶動農業發展與生態保育。
這又是一個西雅圖人生活價值與習慣變遷的實例,所有享受過物質便利的人,都對地球抗暖化有一份義務該盡,方法與信念得當,環保之路已在全世界發展出多元化的新生活運動,救地球等於救自己。
就像巡迴全球1000多個城市,想喚醒全人類一起抗暖化的美國前副總統高爾所言,這絕對是道德與政治問題;他也做了個比喻,天秤兩端,一邊是黃金、一邊是地球,你選哪一邊?但他強調,這是個不當的比喻。
人類又像是他演講時比喻的青蛙一樣,放在溫水中煮毫無危機警覺性,需要一個巨變或是外力拉它離開,才會驚醒。
西雅圖、歐盟、日本等國已花費數十年全力投入各種環保產業、發展綠色經濟,這些動人故事若能驚醒觸動各國加入,一起攜手合作,地球及人類一定能獲救,畢竟沒有人能在失去地球之下得到黃金。
【2008/10/20 中央社】

 

 

星期四, 10月 30, 2008

縣市整併…一堆中山路中正路怎麼改 議會熱烈討論

自由時報20081029
台中縣市要合併,台中市「中正路」也面臨存廢問題。(記者唐在馨攝)

〔記者唐在馨、張瑞楨╱台中報導〕台中縣市合併,2縣市都有的「中正路」、「中山路」,到底要「各留各的中正、中山」,還是「中正路也要整併」?值蔣中正誕辰前夕,引發不少趣味話題。

台中縣市一旦合併,光是戶籍問題就是一項大工程。昨天有議員質疑,光是一條「中正路」,台中市也有、台中縣還有好幾條,屆時是「只留一條中正路」,還是整個大台中有好多條中正路,讓合併升格後的「台中市」變成「擁有最多中正路的都市」?

副市長蕭家旗說,這點可以討論,例如所有的「中正路」都留著,但前面加個地區名,例如「豐原中正路」、「台中中正路」;議長張宏年則說,台中市的中正路是台中第一條20米以上的道路,應該要留著,其餘台中縣幾條中正路都比較小,應該改名,否則大家會「霧煞煞」。

民進黨籍議員賴佳微、陳淑華等人則說,乾脆全部換掉,大台中不要再有「人治」思想的路名;國民黨議員楊正中說,事情千頭萬緒,大家只有「跟著感覺走」,到時候看各方說法如何再決定。

台中縣豐原戶政事務所主任曾大榮認為,台中縣各鄉鎮市幾乎都有中山路、中正路,解決辦法只有2種,其一是更換路名,但工程龐大,可能牽涉到好幾萬戶,戶政人員會累個半死;其二是沿用舊名,但要加註區名。

此外,他指出,路名的銜接也是很大的問題,新闢道路比較沒有這個問題,例如台中市崇德路延伸到台中縣潭子鄉還是稱崇德路,不過,一些已有一段時日的道路,將出現許多怪現象,例如台中市北屯區的北屯路,進入潭子鄉後變成中山路一段至三段,進入豐原市之後又變回中山路。

冠地區名最簡便

曾大榮說,最簡便的方法是沿用舊名,但「前面要記得加幾個字」,例如加註豐原市區或潭子區,如果沒有加註,台中縣有20多條中山路,不但郵件都無法送達,水電維修、快遞等服務業人員,恐怕也找不到地址。

改造黑水溝 北縣打造親水河廊

  • 2008-10-27 中國時報 【林金池╱北縣報導】

     新莊中港大排變身台灣清溪川進入最後倒數,台北縣政府昨舉辦「桃園三結義,老城穿新衣」造勢活動,縣長周錫瑋、副縣長李鴻源誓言打造全國最優美親水景觀,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模範。

     縣長周錫瑋、立委李鴻鈞、新莊市長許炳崑、縣議員黃林玲玲、葉正森、劉新龍,以及新莊代表會主席蔣根煌等上百位地方民代,昨天齊聚新莊體育場,參加中港大排河廊改造舉辦第六十場地方說明會,有上千位關心民眾共襄盛取,現場鼓陣、舞龍舞獅、鞭炮聲震耳欲聾,熱鬧滾滾。

     周錫瑋表示,長二點三公里的中港大排是有名的「黑水溝」,配合副都心都市計畫,縣府計畫「截汙引清流、景觀大改造」,營造成為親水河廊,全面改寫新莊生活環境,成為全北縣甚至是全國最漂亮的親水河廊。

     李鴻源說,預計民國九十九年完成的中港大排河廊旗艦計畫,沿線將設置十一座景觀橋梁,這次計畫受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重視,未來將複製到其他國家

民雄拒建汙水廠 爆警民衝突

  • 2008-10-21 中國時報 【呂妍庭╱嘉義報導】

 腳受傷 心更傷 ▲捲入縣長陳明文官司的民雄福興汙水處理廠工程昨上午再度爆發警民衝突,帶頭往前衝的婦人中有兩人因此送醫,其中林姓婦人頭手腳挫傷,當場嚎啕大哭。(呂妍庭攝)

     縣長陳明文因捲入民雄汙水處理廠工程弊案,被諭令三百萬元交保,工程不但一波三折,還餘波盪漾,昨天有數十位居民再度前往工地撒冥紙抗議,並與警方爆發激烈肢體衝突,兩名婦人因此受傷送醫,最後雙方進行協調,但不歡而散。

     嘉義縣政府早在民國八十九年就開始規畫在民雄鄉興建汙水處理場,但當地居民擔心工程會造成汙水外溢或淹水災情,多次以實際行動反對廠商動工,陳明文也因涉嫌圖利被捲入弊案。

     工程上個月動工時,遭居民抗爭暫停,昨天承包商再度動用大型機具整地,引來居民到場撒冥紙、大聲咒罵官員表達不滿,警方則動員優勢警力,把抗議民眾阻擋在工地外。

     上午九點半左右,數名婦人突然帶頭喊衝,一度衝破警戒線,雙方爆發激烈推擠,場面十分火爆,衝突過程中,趙姓婦人一度感到心臟不適,林姓婦人臉部、手腳挫傷,倒臥在馬路上嚎啕大哭,兩人送往醫院救治均無大礙;最後在警方強力制止下,推派縣府水利處代處長蔡鴻智與自救會進行溝通。

     自救會強調,汙水廠離社區僅廿多公尺,嚴重影響社區發展和生活品質,且弊端不斷,應立即停工,強調如縣府一意孤行,居民已有長期抗戰準備。

     蔡鴻智認為整起案件巳進入司法程序,並不影響工程進行,且汙水廠屬重大工程,縣府早已完成發包,如未興建,將面臨廠商鉅額求償,所以興建汙水廠勢在必行。

     雙方幾經激辯,但因各持己見,最後不歡而散

星期二, 10月 28, 2008

單車環島夯 談花東大未來

今年初興建蘇花高速公路的環境影響評估案,被環保署退回。然而新政府上台之後,並未提出更為令人耳目一新的思考,只提出了「替代道路」的方案。花東的未來,只能期待一條道路嗎?

但是,即使蘇花高或蘇花替通過了,動工了,工程進度也順利,這條路仍然必須等待十年才能通車。難道花東只能這樣被動的等待,等待一個十年後的機會?漫長十年,又或將出現多少新興地區,也許會擠掉花東的地位?

快速變化的國際競爭、地方發展,刻不容緩。只要以施政創意,巧妙的運用現有資源,花東繁榮很快可以超越現有的想像。

如果在三年前有人告訴花東朋友說,將來台灣單車旅行會是慢遊台灣的新商機,而花東將有可能成為最適合單車旅行的目的地,一定被當成痴人說夢。事實證明只不過因為一部敘述單車環島的電影《練習曲》及一些名人的帶頭,單車旅行已經快速的成為時下台灣最夯的戶外慢遊活動。「單車熱」的現象其實代表著台灣社會整體觀念的演進。當台灣中央與地方政府及民間旅行社,還努力於接待包裝「第一階段:走馬看花」的陸客的之時,台灣社會的觀念早已走向了「深度旅遊」、「無期無為」、「自由自在」的慢遊社會。單車旅遊不但是國人全民運動的最新題材,更可用以吸引日本、香港、新加坡、韓國、歐、美等熱愛自行車旅行的先進族群,開發更具競爭力的旅遊商機。

不必期待一條十年之後才能通車的道路,花東當下就可以努力把握這次慢遊的商機,從花蓮到台東沿路的民宿、農場、觀光飯店以及所有花東居民,都將是這波商機的直接間接受惠者。商機在望,如果只是一廂情願的期待,沒有先期的規劃與必要的觀念準備,終究枉然。筆者希望對民間及政府提出幾點中肯建言。

對民間來說:

•請傾聽顧客聲音,認識自己以及產品。

慢遊的客人層次非常的寬,上至政商名流、達官貴人、下至平民百姓、男女老幼,從五星級到二星級均有客源,無論客群的屬性與要求如何,只有用心與專注傾聽,同時善於調整產品包裝行銷的業者,才可能一舉功成。

•走出自己特有的風格與特色。

不論如何,具體地把在地文化做深入包裝,或將自己具有的文化美學特質表現出來,才能打動人心。表面的抄襲是無法感動顧客的。

對政府而言:

•對蘇花高或蘇花高替代道路的興建與否,請尊重真正的專業評估,而不是以政治來決定、操弄或影響評估。

柴契爾夫人說過:「一個負責任的領袖永遠要有勇氣去做正確但未必受群眾一時歡迎的決定。」值此世界正面臨能源耗盡卻無替代方案關鍵時刻,台灣是不是還要選擇最耗費能源,同時製造最多碳汙染的公路建設?「人定勝天」的工程萬能論是不是將為原已破碎的地質條件,帶來無可回復的生態改變?這些專業問題,請讓專業來回答。

•先給花蓮朋友一個快速、安全且經濟的回家交通工具。

在決定是否興建蘇花高前,請先有效的運用傾斜列車,實施「東部幹線高鐵化」。台灣西部的交通運輸,因為高鐵營運出現了極大的變化。一旦體驗過高鐵的便捷,便捨棄客運、火車及飛機,改搭高鐵。這不啻是最好的借鏡。讓「東部幹線高鐵化」,當下便可以同時解決當地居民及觀光客的交通困擾。

台鐵積極引進的傾斜列車,可以大幅提升鐵路運輸的速度,傾斜列車應該用在刀口上,全力投入東部幹線,而且以減少小站停靠,加開直達列車的方式營運,加速花東與西部地區的交流運輸。

如果將東部幹線高鐵化,每半小時至四十分鐘,不管乘客多寡,均發出直達花蓮的傾斜列車。其餘小站間聯繫,仿照西部的區間通勤電車,以類似捷運的方式,在快車到達的十至十五分鐘間,立即串連區間通勤電車。這樣一來,花東居民需要的快速、安全,以及大城與鄉間的區域內聯繫,便可一次到位。

對觀光客來說,如果能做到高鐵、台鐵一票到底,如此一來,全台各地的觀光客可以利用環狀聯繫的鐵路運輸,更便利與快速地從台灣各角落到達花東地區。

•將花蓮、台東火車站,改造為交通轉運中心。

觀光客到花東之後必須有代步工具,無分國內或是國際旅客,方便其到達各個特色地區或景點,才能真正為花東居民帶來商機。

花蓮、台東的火車站,應該成立大型的多用途交通轉運中心,劃分樓層或區域,提供以下四種功能:

首先,作為花東居民的接駁停車場。當花東居民要北上或到其他外地,可自行開車到火車站,將車子停在站內停車場,然後去搭火車。幾天後辦完事,同樣坐火車回來,到停車場開車回家,方便而輕鬆。

其次,作為租車服務的租車中心。將花東火車站仿造一般國際機場運作,讓旅客不必出站,便能租車,提供旅客的便捷服務。租車業者同時必須提供不同車種,包括小客車、機車、自行車的租賃服務,而且能夠做到異地還車的服務。為了提供良性競爭,應該引進至少一家國際知名連鎖品牌,讓外國遊客有熟悉的品牌可以放心使用,也藉此提升本地業者的經營與服務水平。

第三,作為各種觀光景點旅遊的發車中心及各旅館、民宿的接駁中心。所有前往花東觀光景點的定點觀光,都可以從這裡出發,旅客下了火車,不必再找接駁車。服務內容從當天一日遊的短期行程到整週的套裝行程,可以在這裡載客出發。另外,各酒店也可以在這裡接送客人,充分發揮接駁功能。

第四,設立「渡輪式火車」搭載汽車的接駁月台。歐洲旅遊的大型渡輪或是阿爾卑斯山的火車,都設有汽車接駁月台,讓旅客將自己的車,從接駁月台自行開上火車和渡輪,到異地展開行程。台鐵可以研發出載運小客車的列車平台,同時載客與載車,並選擇在花蓮及台北,設立接駁月台。

這個作法非常先進,也沒有絕對的急迫性,只是讓想自己開車在花東旅遊,又不想太累的人,多一項便利選擇。民眾到花東旅遊次數,當然也會增加,也為台鐵開闢另一項嶄新的服務,同時也提供花東本地居民想開車又不願路過蘇花公路或雪霸、怕塞車的朋友另一個選擇,以貼心服務增加營運競爭力。

【2008/10/08 聯合報】

城鄉有差距 都市也有行政區差距

日前參加本市的語文競賽,我的目光很快的就被一個身影吸引住了,無關乎他的外貌與談吐,而是他的穿著。

我從他所穿的制服,知道他是我從前服務學校的學生。這所學校的家長普遍社經背景並不理想,多是藍領階級,也有不少小孩是隔代教養。所以這裡的孩子雖處於大都市中,其實與鄉村的小孩並無二致,甚至比鄉村的小孩更令人心疼。因為他們沒有廣闊空間可以活動,沒有藍天綠草為伴,在大人無暇管教的情況下,一不小心就會步入歧途。

在我眼前的這個大男孩,想必是很優秀的,才能代表學校參加比賽。但他的穿著,彷彿跟他的表現背道而馳:穿著並不乾淨的制服,布鞋有破洞,襪子也灰撲撲的,臉上的汗漬加在黝黑的臉龐,看起來就像是個「舅舅不疼,姥姥不愛」的孩子。反觀其他參賽的同學,莫不衣著整齊,神清氣爽,各個看起來都像是父母親捧在手心�的寶。這樣一個孩子在這樣的團體中顯得非常醒目。

我看了看他,再看看其他孩子,我心裡面沸騰出一個大問號:我們只關切城鄉的差距,但同屬一個大都市,也可能因行政區的不同,環境的不同,而在表現上有天壤之別,有人注意到這個問題嗎?

能代表學校參賽,基本上就有一定的實力,但極可能因為有限的資源,而抹殺了學生部分的潛能。

這個學生的身影一直烙印在我腦海�,面對這樣學生,其實充滿無力感,因為我總希望每個孩子都能站在相同的起跑點,包括他在學習過程中,都能有相同的對待。我想如何讓每個轄區的孩子,都能快樂的學習,這應該是各個地方首長責無旁貸的要務吧!

【2008/10/05 聯合報】

都市不給空間 談「無車」何高尚

英國倫敦,在提早一天的星期日,舉辦了由歐盟創立「國際無車日」的騎自行車活動。這個類似都市嘉年華活動,喚起了大家無汽車汙染環境的烏托邦美景,但更拋出後都市工業化騎車路權與器械保障問題。

倫敦之前的場景,英國保守黨領袖卡麥隆每個星期三,響應環保以身作則,騎自行車從家裡到議會上班質詢。只是卡麥隆多次被媒體抓包,他的隨扈仍舊開著車跟在他不遠的後頭,為的是帶著他大批備詢的公事資料;有一次他更被電子媒體拍攝到上班卅分鐘車程,共違規四次(闖紅燈、逆向、與公車爭道等)紀錄。同樣的,倫敦的市長波里斯,也曾因為騎自行車上班,因路況差而跌得人仰馬翻,手臂受傷而送醫。英國警方統計,儘管自行車通勤僅只佔英國交通的百分之一,但是卻造成接近四分之一的道路傷亡事故。

台灣的騎自行車路權,好不到哪去。除了必須與汽車和機車爭道外,擁擠的停車空間,與隨時被偷車的恐懼,都讓騎自行車的車主,高尚不到哪去。年前我曾經想減少汙染,高興的騎了一輛兩千多元台幣的平價自行車,到台北一○一大樓開研討會,開完會出來一看,加了兩道鎖與停在有路旁監視器不遠的愛車,仍舊不翼而飛,整個心情涼了半截。這更應驗,台北捷運站外停放的腳踏車,都是阿公級的車像,想必都是車主怕像樣的自行車被偷的權宜之計。

假日一到,笨重的休旅車後面載著腳踏車出遊,可能更加汙染空氣。同理,騎自習車享受了速度、休閒、環保的同時,騎車上班與停車的環境真的安全嗎?自行車與公車道糾纏不清的交通仍舊是難解的問題,台北如此,倫敦也一樣。

過與不及與表面工夫式的節約思考,不如從本質上解決,培養大家選擇合適的上班工具,改善自行車騎車環境,還來得恰當。至於「無車日」的一天,是天邊的彩霞,是一種遙遠的期待。

【2008/09/22 聯合報】

星期一, 10月 27, 2008

東吉嶼拒做核廢場 搶列玄武岩保留區

澎湖東吉嶼擁有絕美的地質與海島景觀,縣府昨天公告為玄武岩自然保留區,拒絕核廢料入侵,正式槓上經濟部及台電。
圖╱澎湖縣政府提供

經濟部將澎湖縣望安鄉東吉嶼列為核廢料處置潛在場址,澎湖縣政府昨天搶先公告東吉嶼等四座島嶼為玄武岩自然保留區,台電或任何單位只要登島破壞,就依違反文資法移送法辦,槓上經濟部與台電。

縣長王乾發說,這是推動澎湖成為世界地質公園「自力救濟」的重要一步;農漁局則建議政府「把核廢料放到大陸新疆去」。

台電澎湖區營業處長呂稱王說,縣府說劃就劃,嚴重影響東吉嶼核廢料潛在場址計畫;東吉嶼無法開發,對澎湖損失很大,但台電不會放棄,會繼續舉辦說明會並與民代溝通。

澎湖縣府昨天依文化資產保存法公告的「南海玄武岩自然保留區」包括:望安鄉東吉、西吉、頭巾及鐵砧嶼等四座島;其中僅東吉嶼還有十餘人居住,其他都是無人島,指定面積總計約八十二公頃,都是公有地。

縣府表示,四座島嶼的玄武岩地景具有地質與生態代表性,保留區內禁止破壞,非經主管機關許可不得進入指定區域,但原有居民仍可居住與耕作。

縣府農漁局長鄭明源說,縣府五年前就推動成立地質公園,非針對經濟部及台電;設核廢場需一到二平方公里,東吉嶼劃定保留區後,「可用面積幾乎等於零」,建議馬政府應有新思維,不應沿襲扁時期的核廢場址計畫。

望安鄉長葉忠入說,贊成設保留區,有人說可能影響東吉嶼引進博弈,但「這是很遠以後的事」,現階段最重要是「絕不能讓核廢料進來」。

【2008/09/25 聯合報】

星期三, 10月 15, 2008

太陽能三輪車 印度車伕輕鬆踩

太陽能三輪車於2日推出,坐在車上的是新德里首席部長謝拉•狄克喜(左),及科學工業研究中心(CSIR)高層卡皮爾•喜巴。太陽能三輪車被寄望於改善印度的交通混亂及廢氣汙染,受到車伕歡迎。
法新社

印度以交通混亂、廢氣汙染聞名,現在首都新德里政府為響應環保減碳運動,本月推出以太陽能電池為輔助動力的三輪車,受到原本苦命踩踏板車伕的歡迎。

太陽能三輪車(soleckshaw)以36伏特的太陽能電池發電,時速15公里,可載客3人,還附有調頻收音機、手機充電器。

太陽能三輪車,由官方營運的科學工業研究中心(CSIR)研製,但其原型在上路測試時遭祝融。

郊區發展非營利組織負責人沙瑪說,「此發明最重要的,是可以提升三輪車伕形象。讓這份工作有尊嚴,而不再是賣勞力猛踩踏板的苦命樣。」

過去三輪車外型,是破舊的金屬條和木製車框,讓車伕形象寒酸而難以信賴。全印度估計有800萬三輪車。

太陽能三輪車,則擁有堅固的外觀和柔軟椅墊。充飽電的太陽能電池,可讓太陽能三輪車跑50至70公里遠的路。如果測試成功,太陽能三輪車可望在2010年的大英國協運動會時擔任主要交通工具,穿梭各運動場館間。

CSIR的瑞秋哈利說,三輪車一向對環境友善,不造成汙染,甚至是現代交通工具減低汙染的解藥,問題是愈來愈多的交通工具使用石化燃料。

群眾最初見到太陽能三輪車都很歡迎,三輪車伕也相信他的益處。25 歲的車伕恰特吉說,「踩踏板其實非常困難吃力,我曾感到胸痛、吸氣不足。而且人們招呼三輪車,語帶輕蔑,警察也會找我們麻煩,現在人們的眼光則帶著尊重。」

另一位車伕安沙里說,「新三輪車讓我們覺得,跟汽車、公車、摩托車駕駛人一樣,自我感覺良好。」

CSIR領導人星哈還說,他希望把太陽能三輪車外型改造成像一台小型汽車,可為印度中產階級家庭接受。

【2008/10/14 聯合報】

巴黎 騎出單車奇蹟


從2007年7月15日起,不論是巴黎在地人或遠道而來的觀光客,一天只要1歐元(約合新台幣45元)代價,就可以悠閒地騎著自行車,徜徉在花都巴黎如圖畫般的美景中。

全巴黎750座公共腳踏車租車站、1萬600輛腳踏車開始提供市民使用。這套計畫名為Velib,是個新創造的複合字,結合了法文中的「腳踏車」與「自由」兩字,這也是Velib計畫的意義。

承租一天 台幣46元

怕找不到Velib在那兒租嗎?不用擔心,在巴黎每走300公尺就能找到一處租車站。怕太貴嗎?全世界大概很難找到如此廉價的公共交通工具。民眾不僅可以A地取車、B地還車,半小時內還車連1毛錢都不用付。長期使用者可選擇一天1歐元,或一年29歐元的方案。

公車及腳踏車專用道指標。
圖╱劉煥彥
租一天腳踏車,只要新台幣46元?租一年等於只要台幣1,300多元?天下怎麼可能有這種事?沒錯,巴黎市民就有這種福氣。

巴黎市政府交通局Velib計畫主任Celine Lepault說,當初發展Velib,主要是考量居民及大學生的通勤需求,發展更自由的短程交通方式,並且與其他交通方式互補。在市府眼中,往後長距離通勤就靠公車與地鐵,短距離就靠腳踏車,是門口到門口的運輸服務(door to door)。

其實截至2000年,巴黎已有400公里長的腳踏車道,但民眾使用度甚低。後來市府動腦筋,想推出Velib後,腳踏車道使用率勢必攀高。

Velib租車站操作機器。
圖╱劉煥彥
Velib為巴黎交通帶來什麼新面貌?數字會說話。Velib上路之前,巴黎人每天騎乘腳踏車八萬趟;Velib上路後近一年,巴黎人每天騎乘腳踏車18萬趟,意味光是Velib就占10萬趟,成長率100%以上。

自從上路以來,Velib規模穩步增加,2007年底增為1,200座租車站與1.5萬輛腳踏車,2008年6月增為1.7萬輛車,最終將擴張到1,451座租車站,連同2萬600輛腳踏車。

從台灣的生活經驗觀察,馬路上一下多出2萬輛腳踏車,這豈不造成交通大混亂?巴黎的經驗告訴我們,事實未必如此。Celine Lepault指出,最初公車與計程車全部反對,但抗議聲浪一年後都消失,認為沒有妨礙路上交通。

Velib每天使用量有10萬趟,但巴黎所有交通工具一天用量高達600萬趟。10萬融入600萬,就像水滴進入湖泊一樣,駕駛人不太容易感覺出來。

騎士守法 不礙交通

再者,巴黎市交通局在Velib上路前數個月,即與警方協調,並大量宣導Velib的使用規則,例如不得闖紅燈或騎上人行道,否則警察會抓。市府也大力宣導汽車駕駛人注意Velib騎士,特別是視覺容易出現死角的大型車與卡車。

另一項重要統計顯示,2007年中至2008年6月,巴黎腳踏車人口足足成長200%,但意外事件(不代表有傷亡)只增加30%,截至今年6月僅兩人喪生。

Velib卡。
圖╱劉煥彥
Celine Lepault指出,「只有兩人喪生」的說法或許有些突兀,但根據交通局統計,現在巴黎最危險的交通方式是走路,最安全的是坐公車,因為發生在行人與車輛kiss的交通事故數量最多。腳踏車與車輛同駛馬路上,反而較能避免事故發生。

累積了一年的操作經驗後,巴黎市交通局有了多項初步心得與民眾反映意見。首先,最需要Velib的民眾,第一是不想走路的人,第二是趕時間的人。由此說來,體育場、足球場、博物館等文化活動及公共場所,就有此設立Velib的需要。

其次,民眾反映火車站周邊的Velib車子太少。全巴黎有六個火車站,周邊共有15個Velib租車站,但市府考量火車站旁邊有商業租車服務,官方得避免給人與民爭利的感覺,所以Velib租車站不能太接近火車站,通常距離200-300公尺遠。

第三,每座租車站的腳踏車數量不一,通常每站20至30輛,全巴黎平均每站25輛車;火車站周邊Velib租車站的腳踏車數量最多,達50輛,而且火車站周邊由於人流聚集,民眾需求較大,因此周邊Velib租車站密度比地鐵站周邊高四倍。

還有,市府得確保每個租車站隨時有車拿,隨時有空位停。目前90%的Velib腳踏車靠自行流通,其餘10%腳踏車由負責Velib營運的廣告業巨擘JCDecaux,派遣20輛調派卡車在全巴黎到處跑。

傾聽民意 繼續改進

巴黎街頭朋友呼朋引伴騎 Velib 自行車。
圖╱劉煥彥
Velib腳踏車使用量高,耗損速度自然不能跟一般家用腳踏車相比。JCDecaux策略、研發及行銷總經理Albert Asseraf說,當初鑒於公共腳踏車有其獨特需求,因此並非直接採購現成車款,而是集合全球各地製造的頂尖自行車零件,例如煞車從日本買進,輪胎則選用德國貨,再匯集到法國組裝。

綜合JCDecaux的第一年經驗,他們發現由於Velib車子幾乎每天都在巴黎街上跑,所以鏈條要更緊、鏈條零件要更堅固。

他們意外發現,儘管輪胎是德國高級品牌,但Velib太受大家歡迎,以致於「累積里程」飛速增加,輪胎壞得太快。現在JCDecaux對策是把輪胎打飽氣,但「副作用」是騎起來會不舒服,那也沒辦法了。

Velib上路後,各國市長或運輸部會高官紛紛來巴黎考察,包括芝加哥市長、首爾市長與加拿大運輸部長。Velib可望成為繼空中巴士、巴黎時裝與波爾多葡萄酒後,成為法國最新、最熱門的「出口商品」。

【2008/10/13 經濟日報】

星期一, 10月 06, 2008

基隆八斗子社區 留不住年輕人,沒有青春的故鄉

2008-09-03 【文╱彭杏珠《遠見》】

    白天的八斗子,充滿老人的身影。

     炙熱難耐的8月,山海觀台福基督教會傳道潘惠貞同往常騎著摩托車,到基隆八斗里訪視,一位老伯在港邊閒晃,她停車指著地上一堆曝曬物:「阿伯,這曬的是什麼?」老伯抬起頭,「這是飛魚卵的渣啦,當肥料用的。」這一聊,半個鐘頭飛逝,她不忍掃興,但有要事在身,只能說:我得走了。老伯臉上閃過一抹失望,「我陪你走一段路好了」。

     「在社區,我經常看到這種孤獨的身影,很多老人都很寂寞,只要你願意,他可以跟你聊上大半天,」潘惠貞說。

     隔天一早,潘惠貞來到山下的舊八斗子社區。「砂子社區」大型招牌就豎立在路口,拐個彎,印入眼簾的是幾棟座落在公墓山腳下的房舍。亮眼的招牌與老舊公寓形成強烈對比。

     幾位阿公、阿嬤聚在門口,閒話家常。不久,一位阿公拿著報紙、早點走了過來,望著阿嬤:「妳還沒有死哦」!阿嬤回嘴:「你吃早餐,怎麼還沒有死去啊。」潘惠貞已漸漸習慣,這種充滿老人的畫面與黑色幽默的問候語。

    聚落凋零 老人可能比魚還多

     老人並不是八斗子的專利,它其實是台灣漁村、甚至農村的縮影。 基隆八斗子社區曾是台灣漁業重鎮之一,八斗子漁港還是一級漁港。民國50年代,蓬勃的漁業吸引來自澎湖、花東的漢人、原住民,還有火力發電廠、砂子煤礦區。當煤礦坑被挖掘殆盡、火力發電廠於1982年停廠後,「工作機會愈來愈少,好像所有人都一哄而散,」老家在八斗子的東華大學研究助理方雅芬說。

     近來,不只勞動人口外移,連八斗子的靈魂--漁村人口也逐漸流失。魚貨量大幅萎縮、工作辛勞、經營風險高,年輕人不願從事漁業,被迫離開家園,「舊八斗子社區的老人占二成四,漸漸失去生氣,」基隆市市長張通融說。

     沒落的社區,衍生的豈止是老人問題,更因為就業短缺導致經濟不穩、父母離異、棄養小孩的案例有增無減。

    家庭失能 弱勢兒面臨多重困境

     其實放大看,八斗子也是基隆港逐漸沒落後,整個基隆市的縮影。基隆市政府今年1至6月輔導的237位弱勢兒少中,以單親家庭經濟問題案例居多。

     三年前在基隆設據點的台灣世界展望會,所輔導的1000個案例中,單親家庭比例達33%、失業沒有收入的家庭為23%、隔代教養11%,「三者環環相扣,不少個案同時具有多重身分,」北區辦事處主任蘇麗華說。

     世界展望會在暖暖區的一個案例,夫妻離異後,爸爸丟下兩個孩子給阿嬤帶。由於大兒子收入不多,撫養妻女都成問題,長媳只能幫忙看顧,經濟重擔就落在阿嬤身上,阿嬤只能靠資源回收養活兩個孫子。無奈長子、長媳以及落跑的小兒子都被列為工作人口,阿嬤根本無法申請低收入戶補助,蘇麗華說:「這些在福利體系邊緣的家庭,很需要幫助,卻無法符合救助標準。」

     八斗子還有許多需要被關懷的家庭。往社會的角落走,才能發現問題的真相。

     現在雖已搬離八斗子,方雅芬仍心繫故鄉,除了幫砂子社區發展協會出版「砂子社區自然與人文解說」手冊,也經常回老家從事田野調查。今年元月因進行夜間生態調查,來到八斗子山的小路盡頭,卻看到滿地強力膠,她為之一震,既害怕又難過。

     方雅芬念國中時,常耳聞有孩子吸毒,直到弟弟的同學,20多歲因吸毒過量身亡時,她才感受到問題的切身性,今年又目睹滿地強力膠。她想問:八斗子到底怎麼了?

     住在基隆20年的台灣藝術大學副教授黃惟饒直指問題核心就是經濟。台灣人愛面子,失業、財務出現困境,鬱悶失意,有人因此染上毒癮、犯罪入獄,小孩只能靠隔代教養、甚至導致中輟。

     當地一所小學輔導主任就透露,學校裡隔代教養學生很多。例如有一個學生,因為父母吸毒入獄,家裡只剩行動不便的老阿嬤,他每天都帶著一個鍋子、一包衣服上學,鍋子是要盛營養午餐的剩菜回家吃,衣服是弟弟妹妹換下來,要拿給老師洗的。

    青年發起 灌注社區中堅力量

     看到八斗子逐漸凋零,許真豪、張淵翔這群20多歲的當地年輕人,在2004年成立八斗仔漁鄉工作室,出錢出力發行《八斗漁鄉社區報》,記錄社區資源、創新產業、提供就業機會。這份社區報從A3的單色影印紙到彩色版,逐漸贏得在地人認同。

     張淵翔後來還選上長潭里里長,在他的帶領下,里民逐漸深入社區服務。每星期五幫老人量血壓,志工媽媽鍾麗美只要發現某位老人沒來,就會到老人家裡看看,以免有意外。

     從經濟角度而言,八斗子是個步入黃昏的社區,但從許真豪、張淵翔等人身上,卻看到一線曙光。

大埔國中 新校長新老師迎新生

  • 2008-09-02 中國時報 【張朝欣╱嘉義報導】

     新學期新氣象,地處偏遠的大埔國中也「換人」一新!開學第一天,除了廿三名國一新生,校長與六名老師全都是新面孔。上學期學校五名代課老師因任聘期滿,全部離開學校,唯一的正式教師屆齡退休;新校長與六名新老師全數住校,全力為偏遠山區教育打拚。

     昨天是學校開學日,大埔國中不但迎接新生,也迎接新校長與新老師,新任校長陳世卿帶著六名新任代課老師到新生教室自我介紹,也到二、三年級舊生教室介紹自己,全校五十二名學生都感到新鮮有趣。

     一些國二、國三學生則有點擔心,校長與老師都是新面孔,會不會經驗不足?還好新任校長陳世卿七十八年曾在大埔國中任教四年,帶領來自台北台南嘉義的六名新老師,遊刃有餘,並不感到陌生。

     陳世卿表示,大埔國中距嘉義市區達七十公里,其中四十多公里為曲折山路,一趟路程需花費一小時卅分鐘,比到台南市還遠,交通相當不便,且山區物資缺乏,生活機能不佳。長期以來,老師的流動性非常大。

     來自台北的蔡峰菖老師說,七月廿三日校長帶著他與另一名老師到學校報到,正好遇到卡玫基與鳳凰颱風,看到山區道路被落石時掩埋,車子差一點卡在路上,還要隨時注意落石,「當時真是嚇壞了!」六名老師並未因此退縮。

     陳世卿與老師們都決定住校,一來路途實在太遠,二來可以全天陪伴學生們。他對老師們說:「我們的學校是名副其實的『換人』一新,大家都在為學校寫歷史,為山區教育創紀錄,孩子未來就靠我們了,大家加油!」

星期三, 9月 24, 2008

環保團體北縣府抗議 反對土城看守所遷移

「反對土城看守所不當遷移聯盟」及「野蠻心足」等環保團體三十多人今天到台北縣政府抗議,表達反對土城看守所遷入原國防部彈藥庫舊址,經北縣府官員接見協調後仍未達成具體共識,聯盟副總幹事廖崇賢表示,將持續抗爭。

北縣府近來持續推動「擴大土城都市計畫」,三月間正式將政策環評申請送到內政部等單位,規劃設置司法園區,將土城看守所、板橋地方法院、地檢署等單位遷入,引起「反對土城看守所不當遷移聯盟」不滿,在綠黨、「野蠻心足」、看守土城愛綠聯盟等環保團體聲援下,上午約三十多人到北縣府拉白布條抗議。

城鄉局主秘陳耀東出面接見並與抗議民眾闢室協調,但因為環保團體反對土城看守所遷入的訴求與縣府政策不同,城鄉局在協調無效下,最後僅承諾將把抗議民眾陳情書向上反映,並同意作決策前將再次召開協調會及分析比較環保團體所提生態保存的方案。

廖崇賢表示,縣府態度很明確,不是堅持看守所應遷移的方案外,就是維持當地零開發的方案,但這兩案他們都不接受,協調上不可能有具體結論,縣府這次願接見協調,主要是環保署在政策環評程序上,要求縣府要與當地民意再次溝通。

他強調,彈藥庫遷離後,當地已成為北縣唯一擁有豐富生態棲地的「綠寶石」,若看守所一旦遷入,將使土城地區再無進一步生態發展的空間,因此,聯盟在反對看守所遷入的主張不可能讓步,將持續抗爭下去。

【2008/09/03 中央社】

星期一, 9月 08, 2008

整治華紙汙染 花蓮產官學開處方

中華紙漿廠臭氣汙染問題長期遭到花蓮地區民眾詬病,縣環保局昨天邀請產、官、學、研等各界專家,針對華紙汙染問題進行現勘評鑑,提供華紙有效且具體的改善建議,盼能加速改善汙染成效。

縣環保局表示,統計今年至7月底民眾陳情或檢舉華紙汙染案已有84件,超過往年全年件數,顯示影響民眾程度有增無減;今年上半年該局進行問卷及電話民調,也皆有約七成五民眾感受到華紙臭氣擾民,顯示華紙臭氣汙染議題已不容忽視。

有鑒於此,環保局昨天與環保署舉辦中華紙漿廠工廠現勘評鑑,除了邀請專家、學者之外,參加者還包括經濟部工業局、縣府城鄉發展局及環境督察總隊等單位代表共謀對策,研擬提供華紙最有效而且具有可行性的改善建議。

縣府環保局說,華紙的臭氣來源大致可區分為煙囪排放與周界逸散兩大部分,昨天評鑑即對此進行現勘與討論並獲結論,但改善方式應由華紙決定並負成敗責任!

該評鑑結論籲請華紙儘速進行全廠調查評估汙染來源並研擬解決方案,並應由源頭減量,採取預防措施而勿僅採防堵作法,並要提供明確的改善期程。

此外,並請華紙研擬環境管理的自主管理計畫,對於廠內汙染源持續加強管控,同時要重視臭味氣體排放改善,以免日後民眾依新修訂的民法訴願要求排除汙染源,而蒙受重大損失。

環保局長戴文堅說,今年9月11日起環保署對煙囪臭氣及異味排放標準加嚴法規生效後,華紙勢必面臨更大挑戰,期盼透過評鑑,要求華紙從問題根源加速臭味改善行動,進而真正杜絕臭氣汙染問題。

戴文堅強調,華紙除應關照員工就業權外,更需兼顧社會大眾權益及環境品質,改善臭味汙染刻不容緩,才有助提升企業形象,使企業與環境永續發展。

【2008/08/19 聯合報】

養豬場惡臭 柯林村民促遷

宜蘭縣冬山鄉柯林村民眾,抗議當地養豬場汙染環境。
記者廖雅欣╱攝影

宜蘭縣冬山鄉柯林地區的居民昨天集結抗議,要求該村「裕榮養豬場」遷移到養豬專業區;對居民的訴求,養豬場主曾金土無法接受,他認為自己合法經營,還是縣府的模範豬場,不會因為民眾抗議就遷移。

冬山鄉柯林村民昨天有200多人,拿著白布條到該村的養豬場抗議,村民不斷喊「抗議臭氣,抗議汙染」,要求養豬場遷移,停止對環境的汙染;這次抗議,除了附近住戶外,因柯林村位於冬山、羅東及三星交界,三鄉鎮縣議員不分藍綠,都前來力挺居民。

冬山鄉環境保護協會理事長楊正基說,柯林村擁有清澈的地下水,附近有羅東運動公園,是優質的居住環境,吸引不少民眾到柯林購地定居,但附近卻有養豬場,不時傳出惡臭,偶爾還會利用颱風大雨時排放汙水,讓居民很頭痛。

為此,該會召開協調會,其中一家大進養豬場出席,同意簽訂協議,待場內豬隻都處理完後,最遲到99年1月即結束經營。但另一家裕榮養豬場未參與協調。

「還我們乾淨的生活環境!」居民說,環保局也曾進駐柯林村,開單取締過養豬場汙染,但居民還是希望養豬場能遷到專業區,維持柯林村優質的生活環境。

裕榮養豬場負責人曾金土說,他合法經營養豬場35年,還是縣府的模範豬場,各地養豬戶都來觀摩,是真正努力的「真農民」,但多數附近的居民都是外地搬來購地蓋農舍的「假農民」,如果要他結束營業並且遷移,他覺得很不公平,也不會接受。

【2008/08/10 聯合報】

星期日, 8月 31, 2008

海�派 �林口房市添利多

�雄林口豪宅案「大未�」,大坪���,�足海�派企�主需求。
康�皇/�影

林口新市���完善,有捷�、有�地、交通又方便,具�一切房�上��件,近年�一直是建商的兵家必�之地。特�是�岸三通後,「海�派」-台商、���跨�企�主�家大增,�林口房市注入新�力。

�雄房屋行�副���蓉表示,�著民�102年��捷��完工,海�外���商�人士移居林口逐年增加,特�是上半年的「��回流」,有�多台商便以林口作�出入往返�岸三地的前哨站,再加上�近��科����透�中山高17 分����湖科���的�重加持,更能突�林口��新市�的格局,以及有成�北�首善之�的�力。

��蓉指出,林口居民素�高,以「大未�」��,有�多客�皆是海�派,由於�往�外��悠�的居住品�,而��以30米�棋�式道路��的林口新市�。林口由於地�交通要道,再加上宜人的台地地形,�合商�人士、跨�企�主作�主要居住的地方,��不�城,高�住宅�聚落更��著�雄大量�出百坪豪宅而改��域�值,�有更多旅外、台商����台北近而生活舒�便利的林口新市�作�台�的居所。

�雄企��自2005年投入林口新市���「�位家庭造���」,除推�台�建��位�潮,也��林口新市�房�行情。�雄�位造�第十期「�雄大未�」年初�案,便�下10�元�售佳�,行情破每坪20�元。

��蓉�一步指出,三年前林口以首�族�主要客�,而�有六成以上�自台北市的�屋族。三年前�雄在林口推的第一�案子「未�城」北市客���四成,而�在北客已��六成。分析原因,客��林口置�,除投�外,更多是�了追求更好的生活品�。

「�雄大未�」因�大台北、北北桃�屋客需求及�足台商、跨�企�主的住宅空���,�75―127坪大四房媲美信��豪宅格局,吸引重�私人居家品�的中���、企�主家庭客�需求。

【2008/08/24 ��日�】

葉世文:將促汽車讓道自行車

  • 2008-08-30 工商時報 【于國欽╱台北報導】

     新任營建署長葉世文昨日表示,節能減碳已是當前各國都市發展的新思維,我國都市計畫也必須以這個思維修正,未來將修法增加「腳踏車專用道」,協調地方政府將都會核心區的兩線汽車道,讓出一線道供自行車使用,搭配公眾運輸系統,以提升都市生活品質。

     營建署長葉世文昨日自內政部長廖了以手中接下印信,廖了以表示,歷來營建署長多數是空降的,本次葉世文是自營建署內部拔擢,相信在優秀的文官帶領下,可以為國家謀求更大的福祉。

     葉世文擔任公職已有35年,昨日接下印信致詞時以「老兵的最後一戰」自我期許,他認為節能減碳已是大勢所趨,倫敦為接辦2012年奧運,已做了都市計畫的大改變,汽車進入核心城市要收費,生活空間改以人本為思維,四線道汽車道縮為兩線,讓給自行車及人行道。

     葉適文表示,人不可能勝天,而要順天,台灣也應該在尊重大自然的前提下來規劃都市空間,因此有關過去都市道路以汽車為最優先考量的順序,必須做大幅修正,改以公眾運輸系統為第一優先,然後配合以腳踏車、人行道來規劃,汽車的優先順序要擺在最後。

     葉世文表示,營建署會修訂「都市道路管理條例」,增設「腳踏車專用道規範」,未來在都市核心地區協調地方政府促使兩線汽車道,讓出一線給腳踏車,只有腳踏車的行駛安全方便,才能有更多人騎腳踏車,屆時汽車自然會減少,而達成節能減碳的目標。

星期二, 8月 26, 2008

中國將逐步降低農民進入城市門檻

  • 2008-08-20 【中央社】

     中國城鄉建設部官員指出,中國長期形成的城鄉二元管理體制已不符合城鎮化快速發展要求,未來將逐步降低「城市門檻」,使農民工群體有條件居住在城鎮,有機會在城鎮發展,真正融入城鎮生活,享受均等的公共服務和同質化的生活條件。

     香港「大公報」報導,中國城鄉建設部村鎮建設辦公室主任李兵第近日在北京接受中外記者集體採訪時說,中國有一億三千萬農民工,他們大部分是產業工人,對中國城市化發展發揮積極作用。

     他表示,由於長期城鄉分治,這些生活在城鎮的流動人口在就業、住房、醫療、子女入學、社會保障等方面無法與城市居民享受同等待遇。中國政府將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局的高度,統籌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

     另外,中國政府將進一步加強鄉鎮和村莊規劃,加強農民急需的道路、給水排水、環境衛生通訊、電力等基礎設施和醫療衛生教育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務建設。

     報導說,截至去年底,中國城鎮人口五億九千四百萬人,城鎮化水平百分之四十四點九,較一九八二年提高二十三點八個百分點;二十五年間,年均成長零點九五個百分點。

     目前,中國設市城市六百五十五個,建制鎮約兩萬個;預計未來十到十五年,將維持年均零點八到一個百分點的城鎮化成長速度。

     李兵第說,今後一段時期是中國城鎮化和城鎮發展的戰略機遇期,但同時面臨嚴峻挑戰

     他指出,中國在經濟全球化和國際競爭日益加劇背景下進入城鎮化快速發展階段,國際政治經濟環境對資源永續利用、生態環境保護和國際經貿交流合作等都提出更高要求。

     其次,由於中國長期的城鄉分治和「重城輕鄉」思想,忽視對村鎮規劃建設的科學指導和有效控制,小城鎮發展動力不足。

     另外,李兵第說,中國城鎮市政公用設施支撐能力不足,且城鎮化和城鎮發展區域差異非常大,這些都是中國城鎮化和城鎮發展面臨的挑戰

中國城鎮人口近6億 城鎮化達44.9%

  • 2008-08-20 【中央社】

     中國大陸一項統計顯示,截至2007年底,城鎮人口約5.94億,城鎮化水準達44.9%。

     「人民日報」報導,中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透露,中國大陸城鎮人口約5.94億,從1982年以來,年均增長0.95個百分點。

     報導表示,目前中國大陸共有設市城市655個,建制鎮約2萬個,已初步形成以大城市為中心、中小城市為骨幹、小城鎮為基礎的多層次的城鎮體系。

     報導指出,為舉辦2008年北京奧運會,北京透過發展公共交通等一系列措施改善環境品質,這些舉措為城市規劃管理提出新的理念。

     報導引述中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鄉規劃司副司長張勤的話表示,公共交通體系的完善,不單是多承載幾條線路、多設置幾班公交,而應使各種交通方式做到有效銜接,真正聯結成四通八達的城市交通網。

     據報導,資源能源環境約束加劇、城鄉二元結構問題仍然突出、城鎮發展區域差異大、市政公用設施支撐能力不足等問題,使中國大陸城鎮發展面臨嚴峻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