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11月 30, 2008

熱門話題:「馬偕」先生 等待正名正音

  • 2008-11-26 中國時報 【賴佑哲╱花蓮市(前馬偕醫院主任)】

     十一月二十七日起,在國家戲劇院將有全球首映的英語歌劇,述說百多年前從加拿大遠渡重洋來台的馬偕先生紀事。因文字發音差異,尤其媒體或街頭巷尾已經對於「馬偕」的稱呼有兩種發音,很不和諧,實在有必要澄清訂正。

     百多年前的加拿大傳道師Dr. George Leslie Mackay來到台灣,入境用台語取名為「馬偕」(如北京話「媽該」之音),與原文(英文)發音接近。「馬」唸「媽」,是漢文的文言雅音,台語發音和「北京官話」都相近。然而「偕」的念法則有很大差別;「北京官話」唸「ㄐㄧㄝ」音,與台語及英語的發音都相去甚遠。希望「國語人」能將「偕」字使用在姓氏時,唸成「ㄍㄞ」(該),以符合原音。

     MacKay在原文其實是為「偕」(該)的兒子的意思。所以,馬偕博士有一子即稱「偕叡廉」牧師,淡江中學校也就是他創辦。台灣原住民--尤其平埔族,因為原來姓氏常被殖民者歧視,被迫改漢性;當年馬偕到葛瑪蘭傳福音,當地皈依教會的族人則感恩於他,遂自動要求取同姓,馬偕就給他們為姓「偕」(該),目前台灣姓「偕」也有數百人。「馬偕」在台灣及「偕」姓的由來,均源自於台灣對外來語的譯名。因此,特別呼籲各界尊重本土,尤其在廣播媒體使用時,不妨尊重這百年歷史的「馬偕」原名原音。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