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5月 06, 2008

老建築消失 古都文化褪色

 
中西區鶯料理年久失修,建築破舊,雜草叢生,不復以往風采。
記者柯佩君╱攝影

由古都再生保存文教基金會舉辦的「老屋欣力」票選活動日前落幕,引起熱烈迴響。基金會精選多個數十年的舊建築,均透過有心人活化再利用,保存歷史的軌跡。

老屋再生 全靠民間

入選的一間間深具特色的再生老屋,都是民間自行出資數百萬元,花費多年時間修復、再利用。對比中央及市府加速拆除老舊房舍,不禁令人擔心10年、20年後的府城能否還享有「文化古都」的盛名?

府城自西元1661年開府設治,是全台歷史最悠久的城市,以眾多古蹟聞名全台,吸引許多遊客參觀。徒步在老舊的街道上,彷彿能輕易地感受到昔日的文化、歷史氛圍,頗有「五十步一老屋、百步一老街」之感。

拓寬道路 古厝拆了

古都特色讓府城人引以自豪,但現代化的腳步逼得居民不得不退讓。走在台灣第一街「延平街」,人潮仍舊絡繹不絕,周邊建築卻不復以往的古樸模樣,不免讓人想起喧騰一時的「延平街事件」。

老街一側的古建築群13年前因市府「道路拓寬」決策被迫拆除,引起全國人的注意,許多文史團體與學者專家紛紛四處陳情、力保,當時的行政院長連戰一度下令暫停拆除,仍然無力回天。

同樣面臨拆除命運的還有府前路台銀宿舍,6年前被夷為平地,新建的住宅商業大樓去年落成。居民望著大樓,無奈笑言;「只盼望記憶力不要衰退,這是舊宿舍唯一能存在的空間了。」

疫情失控 牽連舊屋

去年登革熱猖獗,許多破落的舊建築群,包括水交社文化園區、公園路321巷原日軍步兵第二連隊官舍群與鶯料理等處,一夕間彷彿變成病源,陸續被列入待拆除清單。水交社文化園區去年10月拆除,公園路宿舍群保留郭柏川紀念館、祝融的屋舍則全數清除,鶯料理目前閒置,尚無定論。

昔日華麗、獨特的建築如今倒的倒、破的破,像病入膏肓的老人,無人理會,等著自生自滅,讓人產生「擱著礙眼、照護又麻煩,乾脆直接清除,省事不費力」的錯覺,忘了許多看似平凡的舊建築都是形成古都文化風貌的因素之一,也造就了城市文化的深度。

活化建築 深化文化

舊建築因為土地實質經濟效益、配合都市計畫與公共建設等因素,漸漸地被毀棄、拆除。古言「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妥善維護舊建築群不僅可汲取前人的建築經驗,也是居民共同的回憶,哪怕是一扇窗、一道門,都能讓耆老口沫橫飛地述說當年往事。

府城文化節活動一個個增加,舊建築群卻一個個消失,徒有活動卻無見證歷史的環境空間,值得相關單位深思。

產官學合作,多元思考、謹慎處理舊建築群,如海安路藝術造街等,才不致辜負「文化古都」的美名。

【2008/05/03 聯合報】

沒有留言: